Pentax MF SLR
當1970年代Pentax由42mm螺絲牙口機身, 轉換成K卡口後, 陸續推出了四台K系列機身, 以機身等級來排列, 從最基本型到最高階分別是:
K1000 (1976 - 1997): 最基本型, 連自拍器也沒有.
KM (1975 - 1977): 第二階, 被MX取代.
KX (1975 - 1977): 第三階, 被MX取代.
K2 (1975 - 1980): 最高階, 電子快門
這個K系列機身有有個共同的特點: 粗壯, 耐用.
K1000因為便宜, 反而成了Pentax的長青樹, 從1976年開始在日本生產, 然後移到香港, 再移到中國生產以降低成本, 一直到1997年才停產.
很多學生購買K1000 + 50mm f:2套機來學攝影, 機械式快門, 1 - 1/1000, 當時他的對手是Nikon FM.
K1000我是買來當MX的備機, 在店裡翻拍用.
M Series的特色就是小, 是那個時期Pentax追求的目標, MX是當時世界最小的單眼相機.
M Series由入門型到高階分別是:
入門:
MV / MV1 (1979 - 1982): 比ME更簡化, 競爭對手是Nikon EM.
MG (1982 - 1985): MV / MV1的後續機型.
中階:
ME (1976 - 1980): 光圈優先, 全自動快門, 競爭對手是Canon AV-1.
MX (1986 - 1985): 機械快門1 - 1/1000, 可換對焦屏, 可裝撥片馬達, 是當時的準專業機型, 競爭對手是Nikon FM / FM2.
ME Super (1980 - 1987): ME的後繼機型, 擁有光圈優先自動, 及手動快門, 競爭對手為Nikon FE / FE2, Canon AE-1.
ME F (1981 - 1988): Pentax的怪兵器, 以ME Super的機身為基礎來修改, 可以使用幾顆AF鏡頭, 競爭對手是Nikon F3 AF.
使用時間: 1981 - 1981.
Pentax ME Super是我的第一台單眼相機,當初是存了好幾年的壓歲錢, 再加上祖父贊助小部分差額,在高中三年級 (1981年) 時從台中搭車北上,在台北博漢特區買的,但是這部相機並沒有為我帶來美好的回憶,三個月後就賣掉了。
雖然出生於攝影世家,但是家父的觀念是要我們自己存錢買相機。高三時存了幾年的壓歲錢,在研究多本攝影雜誌後,決定購買Pentax系統。那時候ME Super剛推出不久,被他的光圈先決及手動測光兩用所吸引,就購買ME Super了。
買來後告知家父買相機的事,家父第一個反應是為何不買MX? 老實說那時陶醉在購買生平第一部相機的喜悅中,對家父的反應沒什麼重視。
兩個多月後,一個不小心把相機撞到櫃子,那部ME Super馬上腦震盪送醫,在開刀房待了一星期後痊癒,花了兩千多大元 (當時買機身跟鏡頭也才九千多大元),但是我對ME Super這種弱不禁風的體質很感冒,帶著相機到忠孝東路及敦化南路交叉口的一間中古店換成了MX。
缺點:
1. 脆弱。
2. 手動控制快門速度時不方便。
3. 觀景器沒有光圈直顯示。
4. 不能換對焦板。
優點:
老實說,除了體積小以外,實在想不出來其它的優點。
我的第二台單眼相機是Pentax MX,因為1981年新買的ME Super因腦震盪送醫急救,治療出院後馬上換成MX。
這台MX跟許多同好的Nikon FM-2一樣,都是入門的機器,當初開始學習攝影時有一種用不完的熱忱,正片/ 負片跟黑白都拍,因為Pentax鏡頭的調性,拍攝正片相當速配。
當初最喜歡的底片是Kodakchrome 64,把曝光表調到100度來拍攝剛剛好。
1995年雖然開始使用Canon EOS系列,但是Pentax MX還是留在店裡拍攝翻拍及身份證相等工作,幾乎每天都要裝片拍攝及剪片。
這部MX後來一直操到2000年左右才因為一次人為的疏忽而壽終正寢,感謝他多年來的陪伴創作。
優點:
1. 明亮的觀景窗。
2. 相當輕的快門。
3. 可換對焦板 (與LX通用)。
4. 耐操!
5. 體積小。
6. 裝底片相當容易。
缺點:
1. 上片的行程過長而且手感不好。
2. 體積小,用大一點的鏡頭時不好抓,如果用Winder會比較方便。
3. 系統的完整性不如Nikon及Canon。
LX是Pentax的專業相機, 對手是Nikon F3, Canon New F1.
請注意, Pentax當時的命名, 如果有"X"的話, 都是專業 / 準專業機身, 例如KX及MX.
有誰會對頂級旗艦機不感到興趣? 在用了一段期間的MX後也買了一部二手的LX,但是似乎那台有點瑕疵,快門不準,後來賤價賣給二手相機店。
從那時候起,對電子相機完全失去信心,因為接連的Me Super及LX這兩部電子相機都出了問題。
後來用過家兄的LX,發現LX很挑電池,用一般的LR44鹼性電池不穩定,容易出現快門的問題,但是使用1/3鋰電池後則一切正常 (家兄也曾經因為使用 LR44鹼性電池而以為相機快門有問題,但是換1/3鋰電池後就OK了)。可惜發現這個秘密時,以前那台LX早已賤價賣給二手商了。
優點:
1. 測光表設計相當先進,曝光時直接讀底片表面測光。
2. 防塵防潮。
3. 可換觀景器及對焦板 (對焦板與MX通用)。
4. 外表不起眼
5. 電子機械混合快門 (相當類似於Canon New F1)。
6. 裝底片相當容易。
缺點:
1. 挑電池,一定要用1/3鋰電池才穩定。
2. 沒有100%的取景窗。
3. 系統的完整性不如Nikon及Canon。
A series跟M series主要的差別是在於支援快門先決, 用來跟Canon A1, Nikon FA競爭.
Super A / super PROGRAM (1983–1987)
Program A / Program PLUS (1984–1988)
A3/A3000 (1985–1987)
這一系列我沒用過, 之後的P系列 / SF系列 / Z, PZ系列也都不熟悉.
買這台的原因純粹是為了翻拍用.
非常緊湊的鏡頭, 抗燿光性很好, 印象中濾鏡是Pentax標準的49mm.
這是我第二支Pentax的鏡頭, 銳利, 緊湊.
我蠻喜歡這支Tessar光學設計的餅乾鏡, 體積小, 重量輕, 成像非常銳利.
我的第一支Pentax鏡頭就是它, 當時連Me Super一起購入的.
這支應該是Pentax最便最便宜的鏡頭吧?
我的第四支Pentax鏡頭.
這支是K系列的鏡頭, 是第一批由42mm螺絲牙接環轉K接環後的鏡頭.
由於M 135/3.5的焦外影像不夠漂亮, 所以我又買了這支, 印象中濾鏡是52mm, 我拿Nikon 105/2.5 & 85/2的遮光罩來用.
我的第三支Pentax鏡頭, 非常的緊湊, 但是Bokeh不夠漂亮.
這支Tamron Adapter II系列的鏡頭素質很好, 印象很深刻, 因為被偷了.
我一直喜歡拍微距, 這支一代的濾鏡印象中是49mm, 忘了是賣掉還是被偷了.
這支是我店裡的主力鏡頭, 拿來翻拍很方便.
印象中是每秒兩張, 裝上以後握感好很多.
Tamron 90/2.5 Macro沒有1:1 Life Size, 所以買接寫環來用.
Auto 110 (1978 - 1981): 第一代.
Auto 110 Super (1982 - 1985): 第二代.
不要135,不要120,也不要4X5,我要110! (Pentax Auto 110).
或許標題在今天也可以說:不要APS-C,不要APS-H,不要全幅,不要中片幅, 也不要數位機背,我要110!
這台相機對攝齡較短的愛好者來說,應該是相當陌生的,因此特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記得在1992年時差點買了一套Pentax Auto 110,後來賣方反悔不賣了,收集Pentax Auto 110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有機會敗了一套Auto 110,買的原因主要是有原廠的紅色禮盒,品像又棒,不管看起來或是玩起來都很棒。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Auto 110有五型:
1. 白色Asahi字樣。
2. 黑色Asahi字樣,觀景器旁的兩根螺絲是一字型的。
3. 黑色Asahi字樣,觀景器旁的兩根螺絲是十字型的。
4. Auto 110 Super。
5. Auto 110 Safari。
這台是第二型的"黑色Asahi字樣,觀景器旁的兩根螺絲是一字型"。
這台Pentax Auto 110 Kit包括:
Auto 110機身。
機身腕帶。
24/2.8標準鏡頭。
50/2.8望遠鏡頭。
18/2.8廣角鏡頭。
捲片馬達。
專用閃光燈。
相機皮套。
閃光燈皮套。
Pentax Auto 110 Kit紅色禮盒。
英文說明書。
Kit內容清單。
機身號碼卡。
它的手動上片很有意思,必須撥兩次,很像DS的Leica M3。
它的反光板兼負快門的作用。
延伸閱讀:
推薦路線: Patagonia (阿根廷及智利的南部)
推薦路線: 玻利維亞
推薦路線: 祕魯
推薦路線: 古巴
推薦路線: 伊瓜蘇瀑布
推薦路線: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推薦路線: 智利南方公路 (大理石教堂)
推薦路線: 智利Isla Chiloé島
推薦路線: 智利 San Pedro de Atacama
推薦路線: 哥倫比亞
推薦路線: 阿根廷的生態攝影
推薦路線: 世界遺產
帶團拍攝作品:
2013-04: 阿根廷三大國家公園 (冰川國家公園, 伊瓜蘇國家公園, 火地島國家公園)
2015-03: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2015-06: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5-12: 12000公里長征 (阿根廷 / 智利 / 巴西)
2016-02: 玻利維亞 +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03: 古巴
2016-11: Patagonia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12: 古巴
2017-01: 南美六國 (阿根廷 / 烏拉圭 / 巴西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 智利)
2017-02: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7-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 Patagonia
2017-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2017-05: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06: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11: 智利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8-01: 智利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1 & 02: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2: 祕魯 玻利維亞 智利
2018-03 & 04: Patagonia + Valparaíso
2018-05 Patagonia
2018-05 & 06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8-09 智利 百內國家公園
2018-11 & 12 智利南方公路 + 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9-01 智利南方公路 + San Pedro de Atacama + 玻利維亞
2019-02 & 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2019-03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9-04 Patagonia
2019-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 伊瓜蘇瀑布
2019-05 智利 百內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大理石教堂
2019-08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9-10 & 11 車隊自駕南美七國53天
2019-12 祕魯 + 玻利維亞
2020-02 & 03 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