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拍的鳥
Algunas fotos de aves sacadas en Taiwán durante de abril de 2012.
2012-04-22:
尖尾鷸 (Sharp-tailed Sandpiper) :
英名 Pectoral Sandpiper
學名 Calidris melanotos
俗名
目名 鸛形目 (Order Ciconiiformes )
科名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是否為特有種
保育等級 無
覓食場所 地面
覓食方法 啄
食性 肉食性
主要食物 軟體動物.昆蟲
活動習性
棲地類型 濕地
微棲地類型 沼澤.海岸.沙岸
分布下限 海拔 0 公尺
分布上限 海拔 50 公尺
資料來源: 台灣大學數位動物博物館
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大約25到30厘米長,重量120到300克,鸊鷉目(Podicipedformes),鸊鷉科(podicipedidae),是鸊鷉科最小的鳥。
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除了繁殖期間外,夜晚通常停棲於隱密的水塘或湖泊邊的草叢中。營巢於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結冰,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冰的湖。
主要分布於水塘、湖泊、沼澤。除了極地環境及太平洋少數島嶼外,中國大部、亞洲中部和南部、歐洲中部和南部、非洲南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都可以發現小鷿鷈的蹤跡。小鸊鷉是中國最常見的水鳥之一,在中國東部大部分開闊水面都能見到小鸊鷉。
El zampullín común2 o zampullín chico (Tachybaptus ruficollis) es una especie de ave podicipediforme de la familia Podicipedidae.
Se trata de un ave de tamaño pequeño, de pico corto y redondeado y plumaje oscuro. Su reclamo es un trino agudo y fuerte, especialmente sonoro en verano.
Este zampullín tiene una longitud de 23 a 29 cm. Las alas pueden alcanzar de 40 a 45 cm de envergadura. Los machos suelen pesar de 135 a 235 g; en cambio las hembras pesan un poco menos, de 120 a 235 g; en algunos lugares se registran pesos máximos aún mayores. Su cuerpo es redondeado, de color marrón oscuro, sin cola y con el cuello corto, en forma de “S”. En verano, en temporada nupcial, el plumaje del cuello y de las mejillas toma color castaño vivo y aparece una mancha blanca a cada lado de la cara, entre el ojo y el pico. El plumaje de invierno es más uniforme, con el cuello y la cara de un tono pajizo apagado.
Suele encontrarse en la costa, en marjales o aguas interiores.
Durante su temporada de cría vive en lagos con bastante vegetación en las orillas; el resto del año habita en todo tipo de lagos de agua dulce.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黑冠麻鷺(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中等大小,分佈在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在印度、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
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棲習於森林裡並常夜間活動,遇警時會伸長脖子擬態,在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鳴叫。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因普遍出現在廣闊的地區,黑冠麻鷺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可最低關注的物種。
La garza nocturna caledónica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también conocida como garza nocturna tigresa o martinete malayo, es una especie de ave pelecaniforme de la familia Ardeidae1 2 presente en buena parte de Asia. Existen importantes poblaciones nidificantes en China, India y Filipinas.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翠鳥 (Kingfisher) :
翠 鳥是指佛法僧目下的一類體型中小、羽毛顏色艷麗的鳥類。它們具有世界分布的特點,絕大多數的種類分布在舊大陸和澳大利亞。「翠鳥」既可指單一的翠鳥科 (Alcedinidae),又可指包含有翠鳥科(Alcedinidae)、翡翠科(Halcyonidae)和魚狗科(Cerylidae)三科的翠 鳥亞目(Alcedines)。翠鳥大約有90種,其共同的特點是:頭部較大、喙部長而銳利且末段尖銳、兩腿短小、尾羽短粗。絕大多數種類均有較為艷麗的 羽毛,但兩性之間略有差異。絕大多數種類分布在熱帶地區,極少數種類只能在森林裡發現。它們的獵物種類繁多,通常會從棲木上猛撲以捕捉魚類。
Los alcedinos (Alcedines) son un suborden de aves Coraciiformes al que pertenecen los martines pescadores, alciones, martines cazadores y cucaburras. Son un grupo de coloridas aves de tamaño pequeño y medio. Tienen una distribución mundial, aunque la mayoría de sus especies se encuentran en el Viejo Mundo y Australasia. El grupo hasta la década de 1990 fue tratado como una simple familia, Alcedinidae, pero ahora se considera un suborden, Alcedines, que contiene tres familias: Alcedinidae, Halcyonidae y Cerylidae.
Se conocen unas 90 especies clasificadas en las tres familias estrechamente emparentadas. Se caracterizan por tener la cabeza grande, picos largos y puntiagudos, y colas y patas cortas. La mayoría de las especies tienen plumajes llamativos con poca diferencia entre ambos sexos. La mayor parte de las especies tienen distribución tropical, y una escasa mayoría solo se encuentran en los bosques. Muchos de sus miembros consumen una gran variedad de presas además de los peces, generalmente cazan lanzándose en picado para atraparlas desde un posadero. Como otros miembros de su orden anidan en cavidades, generalmente túneles escavados en taludes arenosos. Unas pocas especies, principalmente las insulares, están en peligro de extinción.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藍腹鷴 (Swinhoe's Pheasant) : Especie exclusiva de la isla de Taiwan
基本資料
科別:雉科
別名:山雞、華雞
體長大小:雄鳥七十二公分長;雌鳥五十五公分長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保育類
鳥類區分:稀有特有種
活動環境分布:中低海拔闊葉樹林或雜木林下層,草生地或開闊地中
外型特徵:雄鳥 - 全身藍黑色金屬光澤,頭頂冠羽白色,臉部裸出部分為血紅色,上背白色,肩羽紅褐色、翅羽金屬綠色,尾羽甚長。雌鳥 - 體型較小,全身大致紅褐色,散布土黃色V字型斑紋,腳紅色。
習性:性隱密機警,不易觀察,大多於晨昏活動,叫聲似"咯咯"低沉混濁之音。
英國人發現的華雞
在西元一八六二年英人史溫侯首度在淡水採集到舊名"華雞"的藍腹鷴,現在的生態環境已很難想像能在淡水附近觀察到牠們的蹤跡。
現成的林道與小徑是藍腹鷴喜歡行走的地方,即使在密林下的坡地,也會選擇較乾淨的路走。
能走就不飛的藍腹鷴
藍腹鷴甚少飛行,通常在受驚嚇的時候才會飛行,又已由上往下的展翅飛行姿態較多。
大型的雉科鳥類本就不擅飛行,他們的飛羽相對地顯得瘦小,羽毛中最壯觀的反而是尾羽;藍腹鷴的雌雄羽色明顯不同,雄鳥的羽色色彩豐富,非常美麗。
一夫多妻的家庭
冬末初春,求偶期的雄鳥會繞著雌鳥兜圈子跳舞來求得雌鳥的青睞,但藍腹鷴極可能是一夫多妻的家庭組合,
在配對後,並不會極力呵護雌鳥,總是在妻妾前自顧自地覓食,而跟隨的雌鳥們也會有類至位階的"啄序"。
瀕臨絕種的藍腹鷴
藍腹鷴分布在低海拔山區到兩千五百公尺的中海拔山區,這個區域在二十年前還是盛行狩獵及閥採林木的主要範圍。藍腹鷴就是在這種壓力下逐漸地減少,所以被劃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瀕臨絕種鳥類,目前在原始森林與保護區的範圍內,才有比較穩定的族群存在。
牠們的生態研究有一定的困難度,一是主要棲息環境為不易觀察濃密的闊葉樹林,二是他們生性羞怯、警覺性高,不易接近;再者尚存的棲息環境已經不多,各保護區的固有小族群,因近親交配而失去雜交優勢,進而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資料來源: 教育Wiki
母鳥 (Hembra) :
英文名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別名 玉山噪鶥、台灣噪鶥、四眉(台語)
目名 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 畫眉科(Timaliidae)
特有性 特有種
保育等級 非保育類
形態
羽色及外觀 身體大致呈棕褐色,佈滿模糊鱗狀斑。暗棕色的臉頰有顯眼的白色眉線及顎線。腹灰褐色,無斑。翼和尾羽藍灰色,閃亮的金黃色,相當顯眼,故稱金翼白眉。
生態
習 性及行為 體型大且不怕人,常可以在山區垃圾堆或人潮聚集處發現牠們的蹤跡,多小群以跳躍的方式在森林的底層灌叢間活動。在樹上快速跳躍時,尾巴會上下擺動,讓人 誤以認是松鼠。其鳴聲寬厚圓潤,有高海拔蒼涼的韻味。適應性強,食性廣泛,很喜歡吃鄧氏胡頹子的果實。
活動模式 成對或成群
出現海拔 中-高海拔
棲地 森林底層、林帶邊緣、灌叢、草叢、箭竹叢和開闊地等
食性 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人類食餘、小型爬蟲類和果實、種子、嫩芽等
居留狀況 普遍留鳥
玉山園區 園區內繁殖季普遍分布於高海拔山區,可達海拔3700公尺,非繁殖季會降遷至中海拔。觀高及塔塔加至排雲全線是最佳觀賞地點。
資料來源: 玉山國家公園
英名 White-browed Bush Robin
學名 Tarsiger indicus
俗名
目名 燕雀目 (Order Passeriformes )
科名 鶇亞科 (Family Turdidae)
是否為特有種 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 無
資料來源: 台灣大學數位動物博物館
公鳥 (Macho):
科名:鶲科
保育等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白尾鴝身長約16公分,雌雄異型,雄鳥全身大致呈黑藍色,額及大覆羽略帶藍色光澤,尾羽黑色、有兩條白色縱斑為其主要特徵。雌鳥:全身大致為深褐色,喉部略灰,但尾羽外側基部仍為白色。
生物習性:
白尾鴝為留鳥,多單獨活動,停棲時大多身體挺直,常於森林邊緣的低矮枝頭佇立或於陰暗的地面覓食,主要食物為昆蟲。警戒時會將尾羽張開呈扇形,露出尾羽的醒目白色,應是宣示領域的行為。其叫聲為具回音共嗚感的「咪~多雷咪」。
棲地分佈:
白尾鴝常棲息於樹林灌木叢、草叢地帶或其附近之林緣地帶,築巢建築物岩石縫或樹上灌木叢中,雛鳥為晚熟性,出現於闊葉林,海拔分布於500至2500公尺。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及墾丁國家公園皆有分布。
保育現況:
目前族群穩定,未受到明顯威脅。
資料來源: 台灣國家公園
英文名: Taiwan Bush-warbler
別名: 台灣短翅鶯、電報鳥
目名: 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 鶯科(Sylviidae)
特有性: 特有種
保育等級: 非保育類
形態:
羽色及外觀: 全身大致為棕褐色,眉斑淡黃色,不明顯。喉部至上胸灰白色,相對較淡,且散布有些許黑色細縱紋。嘴喙黑色,雙腳紅褐色。尾羽末端尖銳,成箭簇形。
生態
習性及行為: 性情害羞、隱密,活動於濃密的灌木叢裡,相當接近地面。常可聽到其鳴叫聲,但不易觀察到。響亮的叫聲"滴、答答滴"也為其贏得電報鳥的外號。2000年也因其特別的叫聲,被國外學者發表為台灣特有種,故又名台灣叢樹鶯。
活動模式: 單獨或成對
出現海拔: 低-中-高海拔
棲地: 植被濃密的森林底層、林帶邊緣、草生地、灌叢和箭竹叢
食性: 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居留狀況: 普遍留鳥
玉山園區: 園區內繁殖季普遍分布於中至高海拔山區,可達海拔3000公尺,非繁殖季會降遷至低海拔。
資料來源: 玉山國家公園
學名:Syrmaticus mikado
英文俗名:Mikado Pheasant
黑長尾雉是台灣雉科中海拔分布最高的,從一千八百公尺至三千三百 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箭竹林都可以找到牠們的蹤影。
牠是由古菲洛(Walter Goodfellow) 所發現的兩根尾羽於1906年被鑑定的 新種,發現的過程充滿傳奇的色彩,也引發了歐美鳥類學家對於台灣鳥類
研究的興趣。
學名與英名中的「mikado」是為了尊崇日本天皇而命名,但是牠從容 鎮定的儀態,也為牠贏得了「迷霧中王者」的美譽。
黑 長尾雉喜歡坡度陡峭的地區,生性謹慎隱密又安靜,常在濃霧或下 雨前後在步道兩旁或林緣地帶覓食。以蕨類植物嫩芽、野草莓及昆蟲為食。 牠與藍腹鷴最大的不同處是,藍腹鷴有鮮紅的腳,而黑長尾雉的腳則為藍 黑色。牠們都曾因為豔麗的羽色而面臨強大的獵捕壓力,並在1966年名列 紅皮書,為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近年來則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及國家公園 的保護下,族群數量穩定,並於近年脫離瀕危動物之列。
由於黑長尾雉對於台灣的賞鳥人而言具有極特別的意義,因此被中華 民國野鳥學會選為會鳥,成為台灣野鳥的代表。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英文名 Taiwan Rosefinch
別名
朱雀、台灣朱雀
目名 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 雀科(Fringillidae)
特有性 特有種
保育等級 非保育類
形態
羽色及外觀 雄鳥:除了飛羽與尾巴暗褐色,其他皆為朱紅色。次級飛羽內側有4塊小白斑,白色眉線呈蓬鬆狀。雌鳥:整隻皆為黑褐色,沒有白色眉斑,整體散佈暗色細縱斑。
生態
習性及行為 高海拔鳥類,活躍於針葉林邊緣或空曠地帶。地棲性,常會下到地面啄食草籽,特別喜愛禾本科種子,也會找登山客留下的垃圾或食餘吃。遇驚擾,會飛到樹頂休息。飛行時速度很快,呈波浪狀。冬季會降遷至較低海拔。
活動模式 單獨、成對或成群
出現海拔 中-高海拔
棲地 林帶邊緣和空曠區域
食性 種子、果實、花苞、嫩芽和人類食餘等
居留狀況 普遍留鳥
玉山園區 園區內繁殖季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海拔可達3900公尺,非繁殖季分布會延伸至較低海拔。
資料來源: 玉山國家公園
學名:Liocichla steerii
英文俗名:Steere's Liocichla
黃胸藪眉分布於一千至二千八百公尺的闊葉林底層,牠們深綠的身軀上最特殊的就是嘴下方鮮黃色的斑點,常被鳥人們笑稱為三八痣。
常佔據一方相互鳴叫,通常一隻鳴叫「嘰—就兒」,另一隻就回應「就、就、就」,聲音極為嘹亮,我們常在尚未見到牠們之前就已熟悉牠們的叫聲。當察覺到人類接近時,通常快速低飛入草叢中,或於當地高聲警戒。與白耳畫眉都是中海拔最容易聽聞的鳥音。
黃胸藪眉舊名「藪鳥」,雖然未能明確地表示出牠們的分類,卻也點出牠們混跡的所在,「藪」指的就是牠們出沒的灌叢。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鷹斑鷸 (Wood Sandpiper) :
學名:Tringa glareola
英文俗名:Wood Sandpiper
牠 們是秋季候鳥遷移時的先鋒鳥種之一;過境台灣的時間很早,根據觀察記錄顯示,有些鷹斑鷸的個體在八月初就可看到了。牠們常和白腰草鷸混居,在一起覓食、活 動,不過牠們對外界的干擾顯得較為鎮定。鷹斑鷸休息時都以小族群方式分散在草地間,如此可避免整體同遭不測。有些個體或落單的鷹斑鷸則會躲到濕地草叢間停 留,牠們會等候到族群來到後才一起遷移。一般看鷹斑鷸的季節都在氣候欠佳的時刻,如果天氣轉好,牠們則繼續南下遷移去了。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英文俗名:Black-winged Stilt
高 蹺鴴是一種令許多人看了都會難以忘記的美麗冬候鳥。牠們黑白分明的羽色和修長鮮紅腿趾的搭配,簡直是造物者的一項佳作。高蹺鴴在沼澤緩慢優雅與世無爭的覓 食動作,讓賞鳥人是百看不厭的。在台灣的南部竟然也有部份高蹺鴴在那繁育後代,這種難得的生態還曾引起人們的討論,總之美麗的鳥兒願意停留在風光美麗的台 灣寶島,也正是名符其實的結合,盼望此地民眾應該珍惜這份難忘的生態奇景。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長嘴半蹼鷸(學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是一種中等身型的涉禽。
特徵
成年長嘴半蹼鷸的腳是黃色的,有長而筆直及深色的喙。背部呈深褐色,腹部則是紅色的,喉嚨及胸部有斑點,兩側有斑紋。尾巴有黑白斑紋。冬天時牠們大多都呈灰色。
分佈及棲息地
長嘴半蹼鷸棲息在北美洲極北及西伯利亞的凍土層。牠們會在地上近水源位置築巢。牠們比短嘴半蹼鷸會更多時間留在淡水邊。
習性
長嘴半蹼鷸會遷徙至美國南部及中美洲。有些甚至會遷到西歐,並逗留頗長的時間。
長嘴半蹼鷸會在淺水或泥沼中尋找食物。牠們主要吃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及水生的蠕蟲,有時也會吃植物。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黃頭鷺
俗名:牛背鷺
目名:鸛形目 (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 (Aredeidae)
學名:Bubulcus ibis
英文名:Cattle Egret
保育等級:無
形態:嘴橙黃色,腳、趾黑褐色。繁殖羽:頭、頸、背中央飾羽橙黃色,其餘部分白色。非繁殖羽:全身白色,無飾羽;亦有頭部略帶黃色之個體。
生態: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旱田、沼澤、草原及牧場地帶。以昆蟲為主食,亦兼食魚、蛙類。常停棲於牛背上,故俗名為牛背鷺。性群棲,於繁殖期與小白鷺、夜鷺等集體築巢於竹林、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
資料來源: 台北市政府
延伸閱讀:
推薦路線: Patagonia (阿根廷及智利的南部)
推薦路線: 玻利維亞
推薦路線: 祕魯
推薦路線: 古巴
推薦路線: 伊瓜蘇瀑布
推薦路線: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推薦路線: 智利南方公路 (大理石教堂)
推薦路線: 智利Isla Chiloé島
推薦路線: 智利 San Pedro de Atacama
推薦路線: 哥倫比亞
推薦路線: 阿根廷的生態攝影
推薦路線: 世界遺產
帶團拍攝作品:
2013-04: 阿根廷三大國家公園 (冰川國家公園, 伊瓜蘇國家公園, 火地島國家公園)
2015-03: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2015-06: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5-12: 12000公里長征 (阿根廷 / 智利 / 巴西)
2016-02: 玻利維亞 +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03: 古巴
2016-11: Patagonia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12: 古巴
2017-01: 南美六國 (阿根廷 / 烏拉圭 / 巴西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 智利)
2017-02: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7-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 Patagonia
2017-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2017-05: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06: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11: 智利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8-01: 智利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1 & 02: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2: 祕魯 玻利維亞 智利
2018-03 & 04: Patagonia + Valparaíso
2018-05 Patagonia
2018-05 & 06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8-09 智利 百內國家公園
2018-11 & 12 智利南方公路 + 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9-01 智利南方公路 + San Pedro de Atacama + 玻利維亞
2019-02 & 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2019-03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9-04 Patagonia
2019-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 伊瓜蘇瀑布
2019-05 智利 百內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大理石教堂
2019-08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9-10 & 11 車隊自駕南美七國53天
2019-12 祕魯 + 玻利維亞
2020-02 & 03 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