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Nikon MF SLR (手動對焦單眼相機) 敗家史
最近整裡一些以前Canon G3拍的照片,看到不少花名冊(相機的照片),整理完以後,發現當年我還真會敗家,所以就整理出來,寫幾篇敗家史,先從Nikon手動對焦相機開始吧!。
多年以來,似乎跟Nikon這個牌子沒什麼緣份,一直都不是我使用的主力系統,但是前後卻陸續敗了不少Nikon的MF相機來收藏及把玩。
認識Nikon這個牌子,是我念國中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家族好多成員都在玩相機,家裡也一直有很多中文及日文的攝影雜誌可以看。
那時是1970年代與1980年代銜接的時代,日系相機裡Nikon / Canon / Pentax / Olympus / Minolta / Yashica / Ricoh / Fujica...........各牌子百家齊放,而德國的Contax也忙著跟Yashica合作,Leica找Minolta配合,Rollei移到新加坡....。
Nikon在韓戰時用他的鏡頭打出名號,1959年發表的大F在越戰一炮而紅,之後的F2更把大F的光榮發揚光大,1970年代,專業相機的代表無疑就是Nikon。
前面提到家族很多成員都在玩相機,印象中:
祖父: 用Contax RTS, Minolta XD, Leica M2及Hasselblad。
父親: Leica M系列,Hasselblad,專長是黑白照片。
姑媽: Pentax ES或是ES II。
四叔: 好像是Canon P (Canon的可換鏡頭RF相機)。
五叔: Canon可換鏡頭RF系統,好像是Canon IV SB的樣子, Rolleiflex TLR及Rollei 35,專長是幻燈片,他能夠使用沒有測光表的連動測距相機拍攝正片,並且曝光非常的準。.
很意外的一件事,竟然家族裡的相機全部都是”非主流”,沒人用Nikon及Canon的SLR (單眼相機)。
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攝影雜誌是非常害人的東西,不管是台灣 / 香港的雜誌,或是日本的Nippon Camera及Ashai Camera,看完一定數量的相機雜誌以後,開始下定決心: 我要敗家!
父親有個很好的教育方式,當我們有興趣學攝影時,不會買給我們,要我們自己存壓歲錢來購買,他只做器材方面的諮詢顧問,這讓我養成非常珍惜器材的習慣。
而五叔則是我的攝影啟蒙老師,當初學攝影,多虧他的耐心答覆我所有的疑問,讓我對攝影有了一輩子的熱忱。
存了多年的壓歲錢,加上祖父的部分贊助,買了第一台單眼相機: Pentax ME Super + SMC Pentax 50mm f:1.4 (機身沒多久後就換成MX了),Pentax的敗家史以後會另外寫一篇。
高中三年級下學期,我在台北的貿易公司實習三個月,住在天母祖父家,公司在安和路,那三個月除了祖父家及公司外,最常去朝聖的地方就是”博漢特區”(博愛路跟漢口街的攝影器材街)。
那時F3好像剛推出一年多,Nikon老玩家們的反應幾乎是一面倒,把F3罵得狗血淋頭,因為從F2到F3的轉變太大了,由全機械變成全電子化,只留下1/80跟B這兩級機械快門,當年大家對電子相機的信任程度還是偏低,尤其是F系列的頂級專業相機。
剛停產的F2系列,因為Nikon用戶對F3的不滿一時造成洛陽紙貴,F2 AS跟F2 A庫存機的價格節節上升,也讓許多傳統機械相機擁護者認為F2是Nikon最優秀的相機。
當時我在”博漢特區”的櫥窗外最仰慕崇拜的對象就是F2,那時候年紀小,雖然不是很清楚F2 AS跟F2A之間的差別,但是知道價格差很多。
不管F2 AS還是F2 A,我幻想著拿Nikon F2拍照,那種滿足的心理充滿了整個腦海,也決定以後有機會一定要買台F2。
當年在”博漢特區”的櫥窗外立下的心願,終於在多年後完成,從尖頂大F, 大F Photomic FTN, 尖頂F2, F2 SB, F2 AS, F2 A, F3 HP, FM2, FM2N, FE2, Nikkormat FT3......陸陸續續全部都有機會敗入(雖然不是同時擁有這些相機),這種敗家的感覺真棒。
高商畢業後提前入伍,當了三年的海軍。
1983年:
FM2:
1983年,在海軍通信學校受訓,雖然用了一段時間的Pentax,但是心裡還是一直念念不忘Nikon,因為當時心裡Nikon是Pro的象徵。
而FM2剛出來不久,破天荒的1/4000快門,真的是太帥了,為了那破天荒的1/4000,為了Nikon的品牌形象,我決定把Pentax MX換成Nikon FM2。
說換很簡單,但是”小朋友”是最大的問題,必須先把Pentax系統處理掉,才能入手。
剛好大哥的朋友想入手Pentax系統,在我的威脅+利誘下,邱兄買了我MX + 三支鏡頭。
用這筆錢,在高雄鹽埕區圓環旁一間相機店(好像是大華的樣子),買了FM2機身,然後在高雄一間中古店(老闆是香港人,開一台Suzuki的小吉普車),買了AI 35mm f:2及AI 85mm f:2。
或許是對50mm這個焦段不是很感興趣,我蠻喜歡35mm + 85mm這個組合,覺得比28mm + 50mm + 100mm這個組合實用。
印象中FM2有三代:
1. 第一代是1982年發表,蜂巢式鈦質快門,是世界上第一部達到1/4000秒的相機,閃燈同步為1/200。
2. 第二代應該是1983年或是1984年吧?還是採用相同的蜂巢式鈦質快門,但是閃燈同步提升到1/250。
3. 第三代應該是1988或是1989年,採用類似F-801的鋁合金快門。
優點:
1. 簡單實用,耐用。
2. 可換對焦板。
3. Nikon的系統龐大,有豐富的鏡頭及配件可以選擇。
4. 對Nikon AF SLR的用戶來說,FM2是台最安心的備機。
5. 重複曝光。
缺點:
1. 快門鎖與撥片桿在一起。
2. 快門聲音大了點。
一代及二代的蜂巢式快門簾:
多年以來,似乎跟Nikon這個牌子沒什麼緣份,一直都不是我使用的主力系統,但是前後卻陸續敗了不少Nikon的MF相機來收藏及把玩。
認識Nikon這個牌子,是我念國中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家族好多成員都在玩相機,家裡也一直有很多中文及日文的攝影雜誌可以看。
那時是1970年代與1980年代銜接的時代,日系相機裡Nikon / Canon / Pentax / Olympus / Minolta / Yashica / Ricoh / Fujica...........各牌子百家齊放,而德國的Contax也忙著跟Yashica合作,Leica找Minolta配合,Rollei移到新加坡....。
Nikon在韓戰時用他的鏡頭打出名號,1959年發表的大F在越戰一炮而紅,之後的F2更把大F的光榮發揚光大,1970年代,專業相機的代表無疑就是Nikon。
前面提到家族很多成員都在玩相機,印象中:
祖父: 用Contax RTS, Minolta XD, Leica M2及Hasselblad。
父親: Leica M系列,Hasselblad,專長是黑白照片。
姑媽: Pentax ES或是ES II。
四叔: 好像是Canon P (Canon的可換鏡頭RF相機)。
五叔: Canon可換鏡頭RF系統,好像是Canon IV SB的樣子, Rolleiflex TLR及Rollei 35,專長是幻燈片,他能夠使用沒有測光表的連動測距相機拍攝正片,並且曝光非常的準。.
很意外的一件事,竟然家族裡的相機全部都是”非主流”,沒人用Nikon及Canon的SLR (單眼相機)。
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攝影雜誌是非常害人的東西,不管是台灣 / 香港的雜誌,或是日本的Nippon Camera及Ashai Camera,看完一定數量的相機雜誌以後,開始下定決心: 我要敗家!
父親有個很好的教育方式,當我們有興趣學攝影時,不會買給我們,要我們自己存壓歲錢來購買,他只做器材方面的諮詢顧問,這讓我養成非常珍惜器材的習慣。
而五叔則是我的攝影啟蒙老師,當初學攝影,多虧他的耐心答覆我所有的疑問,讓我對攝影有了一輩子的熱忱。
存了多年的壓歲錢,加上祖父的部分贊助,買了第一台單眼相機: Pentax ME Super + SMC Pentax 50mm f:1.4 (機身沒多久後就換成MX了),Pentax的敗家史以後會另外寫一篇。
高中三年級下學期,我在台北的貿易公司實習三個月,住在天母祖父家,公司在安和路,那三個月除了祖父家及公司外,最常去朝聖的地方就是”博漢特區”(博愛路跟漢口街的攝影器材街)。
那時F3好像剛推出一年多,Nikon老玩家們的反應幾乎是一面倒,把F3罵得狗血淋頭,因為從F2到F3的轉變太大了,由全機械變成全電子化,只留下1/80跟B這兩級機械快門,當年大家對電子相機的信任程度還是偏低,尤其是F系列的頂級專業相機。
剛停產的F2系列,因為Nikon用戶對F3的不滿一時造成洛陽紙貴,F2 AS跟F2 A庫存機的價格節節上升,也讓許多傳統機械相機擁護者認為F2是Nikon最優秀的相機。
當時我在”博漢特區”的櫥窗外最仰慕崇拜的對象就是F2,那時候年紀小,雖然不是很清楚F2 AS跟F2A之間的差別,但是知道價格差很多。
不管F2 AS還是F2 A,我幻想著拿Nikon F2拍照,那種滿足的心理充滿了整個腦海,也決定以後有機會一定要買台F2。
當年在”博漢特區”的櫥窗外立下的心願,終於在多年後完成,從尖頂大F, 大F Photomic FTN, 尖頂F2, F2 SB, F2 AS, F2 A, F3 HP, FM2, FM2N, FE2, Nikkormat FT3......陸陸續續全部都有機會敗入(雖然不是同時擁有這些相機),這種敗家的感覺真棒。
高商畢業後提前入伍,當了三年的海軍。
1983年:
FM2:
1983年,在海軍通信學校受訓,雖然用了一段時間的Pentax,但是心裡還是一直念念不忘Nikon,因為當時心裡Nikon是Pro的象徵。
而FM2剛出來不久,破天荒的1/4000快門,真的是太帥了,為了那破天荒的1/4000,為了Nikon的品牌形象,我決定把Pentax MX換成Nikon FM2。
說換很簡單,但是”小朋友”是最大的問題,必須先把Pentax系統處理掉,才能入手。
剛好大哥的朋友想入手Pentax系統,在我的威脅+利誘下,邱兄買了我MX + 三支鏡頭。
用這筆錢,在高雄鹽埕區圓環旁一間相機店(好像是大華的樣子),買了FM2機身,然後在高雄一間中古店(老闆是香港人,開一台Suzuki的小吉普車),買了AI 35mm f:2及AI 85mm f:2。
或許是對50mm這個焦段不是很感興趣,我蠻喜歡35mm + 85mm這個組合,覺得比28mm + 50mm + 100mm這個組合實用。
印象中FM2有三代:
1. 第一代是1982年發表,蜂巢式鈦質快門,是世界上第一部達到1/4000秒的相機,閃燈同步為1/200。
2. 第二代應該是1983年或是1984年吧?還是採用相同的蜂巢式鈦質快門,但是閃燈同步提升到1/250。
3. 第三代應該是1988或是1989年,採用類似F-801的鋁合金快門。
優點:
1. 簡單實用,耐用。
2. 可換對焦板。
3. Nikon的系統龐大,有豐富的鏡頭及配件可以選擇。
4. 對Nikon AF SLR的用戶來說,FM2是台最安心的備機。
5. 重複曝光。
缺點:
1. 快門鎖與撥片桿在一起。
2. 快門聲音大了點。
一代及二代的蜂巢式快門簾:
雖然這張照片是FE2的照片,但是FM2一代及二代的快門設計是相同的,都是蜂巢式。
三代FM2的鋁合金快門簾:
三代FM2的鋁合金快門簾:
Nikon FM2:
這台不是1983年當年買的那台,是多年後買的。
FM2有著非常簡約的設計,非常的經典:
FM2有著非常簡約的設計,非常的經典:
買了人生第一台Nikon後,興高采烈,在幾個週末拿著FM2及兩支AI鏡,到高雄楠梓附近的蚵仔寮漁港附近及月世界試機試鏡,為了有較嚴謹的測試,我使用Fuji的幻燈片。
拍攝的過程對Nikon紮實的做工很滿意,兩支AI鏡頭的手感也非常好,但是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常常快門按鈕按不下去,錯失了一些精彩的瞬間。
各位或許好奇是否我買的FM2有瑕疵? 答案是沒有,問題是在於使用習慣。
為什麼用不慣FM2? 兩個原因:
1. FM2的快門鎖在上片撥桿,如果在預備上片的位置可以啟動快門按鈕,如果把上片撥桿靠近機身的話,快門按鈕鎖上,無法擊發快門。
而Pentax MX的快門鎖在快門按鈕旁,跟上片撥桿一點關連都沒有,用慣MX後,這個習慣很難改。
2. AI/AIS鏡頭的抗耀光能力不如Pentax SMC,拍了兩捲正片,大部分都是逆光照片,跟Pentax比起來有點慘,尤其是35/2那支。
後來把那台用不慣的FM2 + AI 35mm f:2 + AI 85mm f:2賣給一位同梯的簡姓朋友,事後對AI 85/2這支鏡頭倒是蠻懷念的。
跟我無緣的Nikon,只用了一個月,拍了兩捲後就後悔了,馬上央求大哥的朋友把Pentax MX及幾支鏡頭回賣給我,就這樣,從1983年一直到1995年這段時間,一直沒有再接觸Nikon相機。
AI 35mm f:2:
拍攝的過程對Nikon紮實的做工很滿意,兩支AI鏡頭的手感也非常好,但是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常常快門按鈕按不下去,錯失了一些精彩的瞬間。
各位或許好奇是否我買的FM2有瑕疵? 答案是沒有,問題是在於使用習慣。
為什麼用不慣FM2? 兩個原因:
1. FM2的快門鎖在上片撥桿,如果在預備上片的位置可以啟動快門按鈕,如果把上片撥桿靠近機身的話,快門按鈕鎖上,無法擊發快門。
而Pentax MX的快門鎖在快門按鈕旁,跟上片撥桿一點關連都沒有,用慣MX後,這個習慣很難改。
2. AI/AIS鏡頭的抗耀光能力不如Pentax SMC,拍了兩捲正片,大部分都是逆光照片,跟Pentax比起來有點慘,尤其是35/2那支。
後來把那台用不慣的FM2 + AI 35mm f:2 + AI 85mm f:2賣給一位同梯的簡姓朋友,事後對AI 85/2這支鏡頭倒是蠻懷念的。
跟我無緣的Nikon,只用了一個月,拍了兩捲後就後悔了,馬上央求大哥的朋友把Pentax MX及幾支鏡頭回賣給我,就這樣,從1983年一直到1995年這段時間,一直沒有再接觸Nikon相機。
AI 35mm f:2:
這支的耀光控制,跟Pentax的鏡頭比起來稍微差一點,除了這點,倒是支實用的鏡頭。
照片上的鏡頭不是1983年買那支,而是後來再度買進的AIS 35mm f:2。
AI 85mm f:2:
照片上的鏡頭不是1983年買那支,而是後來再度買進的AIS 35mm f:2。
AI 85mm f:2:
(85mm f:2圖片引用來源: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 ... 5mmnikkor/85mm2.htm)
1995年:
沒有緣份的Nikon F90:
1995年,決定進入AF SLR世界,在Nikon F90及Canon EOS 5之間猶豫不決,在諮詢家父的看法後,最後決定購買F90 + AFD 28-70mm f:3.5-4.5 + AFD 70-300mm f:4-5.6。
在阿根廷買攝影器材除了取得不易之外,價格又非常貴,剛好老婆年底要返台探親,所以託家父在台灣F90,到時候老婆幫我帶來阿根廷。
之前不是有說到跟Nikon無緣? 真的是沒有緣份,決定買F90後沒多久,剛好老闆的岳父有一台二手的Canon EOS 1要賣,幾天的把玩研究EOS 1這台旗艦後,又讓我再度拋棄Nikon,決定不買F90了,AF SLR使用Canon EOS一直用到現在。
F90:
1995年:
沒有緣份的Nikon F90:
1995年,決定進入AF SLR世界,在Nikon F90及Canon EOS 5之間猶豫不決,在諮詢家父的看法後,最後決定購買F90 + AFD 28-70mm f:3.5-4.5 + AFD 70-300mm f:4-5.6。
在阿根廷買攝影器材除了取得不易之外,價格又非常貴,剛好老婆年底要返台探親,所以託家父在台灣F90,到時候老婆幫我帶來阿根廷。
之前不是有說到跟Nikon無緣? 真的是沒有緣份,決定買F90後沒多久,剛好老闆的岳父有一台二手的Canon EOS 1要賣,幾天的把玩研究EOS 1這台旗艦後,又讓我再度拋棄Nikon,決定不買F90了,AF SLR使用Canon EOS一直用到現在。
F90:
(F90圖片引用來源: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companies/nikon/htmls/models/htmls/nikonf90.htm)
2000年之後:
西元兩千年以後,慢慢進入數位的時代,我卻逆向行駛,開始在二手市場找大F,F2,F3......,為了就是圓當年高三在台北實習時,在博愛路及漢口街相機街立下的心願。
很多人是玩鏡頭,而我是玩機身,因為機身比較好玩,可以把玩,欣賞那機械快門某些速度的牽絲感,而且玩鏡頭的話,要拍很多正片來測試每支鏡頭的調性,老實說,在底片時代,我沒那個興趣及時間。
大F:
1959年Nikon大F的發表,對之後攝影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說句誇張一點的話,可以說Nikon F改變了這50年來的攝影史。
在大F發表之前,攝影界的主流是連動測距相機,那個時候Leica如日中天,把Contax及遠在日本的Nikon和Canon的連動測距相機在專業市場被打得喘不過氣來,讓日本廠商決定慢慢放棄可換鏡頭連動測距相機的市場,轉向SLR相機的發展。
那個時候Leica M3及M2沒有實力可以抗衡的對手,Nikon瞭解無法與Leica正面競爭,因此以Nikon SP(連動測距相機)的機身研發出一台”系統化”的SLR。
Nikon F有可換的觀景器,100%的觀景器視野,有超廣角至超望遠鏡頭可供選擇,有微距鏡頭,蛇腹,閃燈.......,一切專業人士的需要,Nikon F幾乎都可以滿足需要。
有人說,如果玩Nikon而沒有玩過大F的話,那不能算玩Nikon,由此可知大F在Nikon用家心中的地位。
1959年的大F,經由1971年的F2,1980年的F3,1988年的F4,1996年的F5到2004年的F6,為Nikon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尤其是新聞攝影,在各種戰亂及新聞事件中,Nikon總是忠實的為攝影家們記錄一切。
由於有不同的觀景器,因此也造成多版本的Nikon F:
Nikon F: 1959–1974年: 尖頂眼平觀景器,當初是最便宜的觀景器,但是多年後,由於構造簡單簡潔,外型古典,卻成為最搶手的觀景器。
Nikon F Photomic: 1962–1966年,有測光表的Nikon F,印象中好像是非TTL測光。
Nikon F Photomic T: 1965-1966年,TTL平均測光。
Nikon F Photomic TN: 1967-1968年,TTL偏重點平均測光。
Nikon F Photomic FTN: 1968-1974年,是Nikon F系列中最先進的Photomic,這個設計也一直沿用到Nikon F2 Photomic。
當然,除了這些眼平觀景器外,還有一些特別的觀景器,例如腰平觀景器,運動觀景器及放大觀景器等,適合餘各種不同的特殊用途。
我個人覺得最應該收藏的大F是尖頂的大F,因為最古典,沒有電子零件,好好使用並定期保養的話,用個100年應該沒問題。
跟大部分的相機一樣,大F也分銀色版跟黑色版,由於黑色版的產量遠比銀色版來得少,所以在二手市場的行情比銀色版來得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加上黑漆版不易保養,容易露銅,品相完美的大F價格相當貴。
優點:
1. 第一台系統化的相機,有豐富的鏡頭群及配件可以選擇。
2. 可換觀景器及100%視野(對翻拍相當重要)。
3. 可靠耐用。
缺點:
1. 快門按鈕的位置偏後(F2已改善)。
2. 後背的開啟方式不方便(類似Rollei 35)。
3. Photomic體積龐大。
那些年陸陸續續買了好幾台大F,為了方便閱讀,我以型號排列,而不以敗家先後次序排列。
2000年之後:
西元兩千年以後,慢慢進入數位的時代,我卻逆向行駛,開始在二手市場找大F,F2,F3......,為了就是圓當年高三在台北實習時,在博愛路及漢口街相機街立下的心願。
很多人是玩鏡頭,而我是玩機身,因為機身比較好玩,可以把玩,欣賞那機械快門某些速度的牽絲感,而且玩鏡頭的話,要拍很多正片來測試每支鏡頭的調性,老實說,在底片時代,我沒那個興趣及時間。
大F:
1959年Nikon大F的發表,對之後攝影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說句誇張一點的話,可以說Nikon F改變了這50年來的攝影史。
在大F發表之前,攝影界的主流是連動測距相機,那個時候Leica如日中天,把Contax及遠在日本的Nikon和Canon的連動測距相機在專業市場被打得喘不過氣來,讓日本廠商決定慢慢放棄可換鏡頭連動測距相機的市場,轉向SLR相機的發展。
那個時候Leica M3及M2沒有實力可以抗衡的對手,Nikon瞭解無法與Leica正面競爭,因此以Nikon SP(連動測距相機)的機身研發出一台”系統化”的SLR。
Nikon F有可換的觀景器,100%的觀景器視野,有超廣角至超望遠鏡頭可供選擇,有微距鏡頭,蛇腹,閃燈.......,一切專業人士的需要,Nikon F幾乎都可以滿足需要。
有人說,如果玩Nikon而沒有玩過大F的話,那不能算玩Nikon,由此可知大F在Nikon用家心中的地位。
1959年的大F,經由1971年的F2,1980年的F3,1988年的F4,1996年的F5到2004年的F6,為Nikon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尤其是新聞攝影,在各種戰亂及新聞事件中,Nikon總是忠實的為攝影家們記錄一切。
由於有不同的觀景器,因此也造成多版本的Nikon F:
Nikon F: 1959–1974年: 尖頂眼平觀景器,當初是最便宜的觀景器,但是多年後,由於構造簡單簡潔,外型古典,卻成為最搶手的觀景器。
Nikon F Photomic: 1962–1966年,有測光表的Nikon F,印象中好像是非TTL測光。
Nikon F Photomic T: 1965-1966年,TTL平均測光。
Nikon F Photomic TN: 1967-1968年,TTL偏重點平均測光。
Nikon F Photomic FTN: 1968-1974年,是Nikon F系列中最先進的Photomic,這個設計也一直沿用到Nikon F2 Photomic。
當然,除了這些眼平觀景器外,還有一些特別的觀景器,例如腰平觀景器,運動觀景器及放大觀景器等,適合餘各種不同的特殊用途。
我個人覺得最應該收藏的大F是尖頂的大F,因為最古典,沒有電子零件,好好使用並定期保養的話,用個100年應該沒問題。
跟大部分的相機一樣,大F也分銀色版跟黑色版,由於黑色版的產量遠比銀色版來得少,所以在二手市場的行情比銀色版來得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加上黑漆版不易保養,容易露銅,品相完美的大F價格相當貴。
優點:
1. 第一台系統化的相機,有豐富的鏡頭群及配件可以選擇。
2. 可換觀景器及100%視野(對翻拍相當重要)。
3. 可靠耐用。
缺點:
1. 快門按鈕的位置偏後(F2已改善)。
2. 後背的開啟方式不方便(類似Rollei 35)。
3. Photomic體積龐大。
那些年陸陸續續買了好幾台大F,為了方便閱讀,我以型號排列,而不以敗家先後次序排列。
非常早期的尖頂大F 643XXXX:
這台的品像雖然不怎麼樣,但是當初會買的原因是早期的大F。
這台的品像雖然不怎麼樣,但是當初會買的原因是早期的大F。
尖頂大F: 經典。
最早期的上片桿不是實心的,而是中間凹進去.
早期的尖頂三角頭,它的接目鏡是長方形的,後來的版本改成圓形的。
早期的尖頂三角頭,它的接目鏡是長方形的,後來的版本改成圓形的。
早期的大F有NIPPON KOGAKU TOKYO的刻字,後期改成Nikon。
大F的快門按鈕位置其實不理想。
大F的快門按鈕位置其實不理想。
643XXXX這號碼算是早期的。
拆下來的三角頭。
一般尖頂大F:
跟早期大F比起來,外觀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NIPPON KOGAKU TOKYO的刻字改成Nikon了。
上片桿也從中間有凹槽改成實心.
上片桿也從中間有凹槽改成實心.
接目鏡由長方形的,改成圓形的。
自拍器撥桿也是相同的外型。
Nikon F Apollo
Nikon F Apollo
晚期的大F改成塑膠質的撥片桿,後來的F2沿用這種設計。
自拍器撥桿的設計也不同了。
接目鏡當然是圓形的,方便使用配件。
歷史的延伸-1。
歷史的延伸-2。
Nikon F Photomic FTN:
雖然Photomic很大,很笨重,但是看起來還蠻威的,所以也入手一台Nikon F Photomic FTN。
Nikon F Photomic FTN:
雖然Photomic很大,很笨重,但是看起來還蠻威的,所以也入手一台Nikon F Photomic FTN。
這個Photomic在當年看起來很Pro。
上片桿是實心的。
拆下Photomic後的機身,其實跟尖頂大F完全相同。
那個時代,可拆觀景器是非常Pro的。
拆下來的Photomic。
電池裝在Photomic裡,後來F2 Photomic的電力由機身的電池供應。
一些Nikon F的配件:
一些Nikon F的配件:
吹球快門線,印象中與F2通用,這個時代應該沒有人在用這種快門線了吧?
增高快門按鈕。
閃燈座,印象中與F2通用。
全新的Black Paint大F後蓋。
Nikon F2:
F2跟他的大哥大F比起來,線條比較圓滑一點,不像大F那種有稜有角的感覺,一些用戶也覺得F2的用料比大F更好,更加精緻。
但是大F,尤其是尖頭的大F,觀景器前方的”F”及與SP幾乎相同的快門轉盤/上片撥桿/回片桿及快門按鈕,卻比F2古典多了。
F2跟大F一樣有多種不同版本:
Nikon F2: 1971年發表,採用沒有曝光表的尖頭眼平觀景器DE-1。
Nikon F2 Photomic: 1971年發表,配DP-1測光頭,採用類似Nikon F Photomic FTN的Photomic,CDS測光,用指針顯示測光。
Nikon F2 Photomic S: 1973年推出,配DP-2測光頭,簡稱F2 S,CDS測光,改用LED顯示測光。
Nikon F2 Photomic SB: 1976年推出,配DP-3測光頭,簡稱F2 SB,是F2 S的升級版,改用SPD來測光。
這DP-3測光頭是F2系列中產量最少的測光頭,產量甚至比尖頂三角頭還少。
Nikon F2 Photomic A: 1977年發表,配DP-11測光頭,簡稱F2 A,是Nikon F2 Photomic的AI版,CDS測光,指針顯示測光值。
Nikon F2 Photomic AS: 1977年發表,配DP-12測光頭,簡稱F2 AS,是F2 SB的AI版本。
這裡有各種觀景器的產量,產量最少的是DP-3 (SB):
Nikon F2:
F2跟他的大哥大F比起來,線條比較圓滑一點,不像大F那種有稜有角的感覺,一些用戶也覺得F2的用料比大F更好,更加精緻。
但是大F,尤其是尖頭的大F,觀景器前方的”F”及與SP幾乎相同的快門轉盤/上片撥桿/回片桿及快門按鈕,卻比F2古典多了。
F2跟大F一樣有多種不同版本:
Nikon F2: 1971年發表,採用沒有曝光表的尖頭眼平觀景器DE-1。
Nikon F2 Photomic: 1971年發表,配DP-1測光頭,採用類似Nikon F Photomic FTN的Photomic,CDS測光,用指針顯示測光。
Nikon F2 Photomic S: 1973年推出,配DP-2測光頭,簡稱F2 S,CDS測光,改用LED顯示測光。
Nikon F2 Photomic SB: 1976年推出,配DP-3測光頭,簡稱F2 SB,是F2 S的升級版,改用SPD來測光。
這DP-3測光頭是F2系列中產量最少的測光頭,產量甚至比尖頂三角頭還少。
Nikon F2 Photomic A: 1977年發表,配DP-11測光頭,簡稱F2 A,是Nikon F2 Photomic的AI版,CDS測光,指針顯示測光值。
Nikon F2 Photomic AS: 1977年發表,配DP-12測光頭,簡稱F2 AS,是F2 SB的AI版本。
這裡有各種觀景器的產量,產量最少的是DP-3 (SB):
幾年下來,陸續購入了一台F2 AS, 一台F2 A,兩台F2 SB及一個DE-1觀景器。
當購買DE-1尖頂三角頭後發現,這才是我要的F2,那些大塊頭的F2 Photomic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都顯得有點笨拙。
F2AS後來割愛給網友,一台SB割愛給好友,另一台SB則送給家兄。
把黑色DE- 1尖頂三角頭裝在F2 A的黑機身上,再配上AI 50/1.4,我想這就是我要的組合了。
優點:
1. 系統化的專業相機,有龐大的鏡頭群及配件群可供選擇。
2. 相當好的組裝品質,耐用。
3. 跟大F比起來,快門按鈕位置及機背的打開方式都有改進,上片桿的設計也有所改良。
4. Nikon的獨門密笈,配合DP-12(F2 AS)及DP-3(F2 SB)時,可以測光到12秒。而所有機型的慢速機械快門也可以達到10秒(自拍器+T快門)。
5. DP-12(F2 AS)及DP-3(F2 SB)在配合專用配件時,可以達到快門先決的自動模式。
缺點:
1.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Photomic測光頭的實在有點笨重。
2. F2的後背似乎都不是很緊。
3. 閃燈熱座的位置。
Nikon F2 + 尖頂眼平觀景器
讓一切回歸自然,最原始沒有巨大外觀的測光表,最少的電子零件,幾乎完美的機械,那就是Nikon F2 pentaprism.
當購買DE-1尖頂三角頭後發現,這才是我要的F2,那些大塊頭的F2 Photomic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都顯得有點笨拙。
F2AS後來割愛給網友,一台SB割愛給好友,另一台SB則送給家兄。
把黑色DE- 1尖頂三角頭裝在F2 A的黑機身上,再配上AI 50/1.4,我想這就是我要的組合了。
優點:
1. 系統化的專業相機,有龐大的鏡頭群及配件群可供選擇。
2. 相當好的組裝品質,耐用。
3. 跟大F比起來,快門按鈕位置及機背的打開方式都有改進,上片桿的設計也有所改良。
4. Nikon的獨門密笈,配合DP-12(F2 AS)及DP-3(F2 SB)時,可以測光到12秒。而所有機型的慢速機械快門也可以達到10秒(自拍器+T快門)。
5. DP-12(F2 AS)及DP-3(F2 SB)在配合專用配件時,可以達到快門先決的自動模式。
缺點:
1.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Photomic測光頭的實在有點笨重。
2. F2的後背似乎都不是很緊。
3. 閃燈熱座的位置。
Nikon F2 + 尖頂眼平觀景器
讓一切回歸自然,最原始沒有巨大外觀的測光表,最少的電子零件,幾乎完美的機械,那就是Nikon F2 pentaprism.
F2尖頂觀景器沒有"F"字母,也沒有像大F尖頭觀景器那麼尖。
跟大F一樣,觀景器上沒熱座。
與大F相同設計的快門按鈕。
閃燈熱座在回片桿旁,機身號碼下面的按鈕是拆觀景器用的。
景深預觀,反光鏡上升鎖及自拍器。
Nikon F2 Photomic SB:
F2 Photomic SB其實就是非AI版的Photomic AS,也是產量最少的F2。
Nikon F2 Photomic A:
我對Photomic A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主要是對這台黑機身很有興趣,這台黑機身 + 後來買進的DE-1尖頂五菱觀景器,組合成F2 Pentaprism Black Paint。
我對Photomic A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主要是對這台黑機身很有興趣,這台黑機身 + 後來買進的DE-1尖頂五菱觀景器,組合成F2 Pentaprism Black Paint。
Photomic A的轉盤跟Photomic一樣都是銀色的,而Photomic AS / SB及S都是黑色的。
拆下來的Photomic A (DP-11)。
Nikon F2 Photomic AS:
F2 Photomic AS是當年(1980年代)最讓我心動的Nikon機身,但是以現在的眼光來說,最讓我喜歡的是反而是F Pentaprism及F2 Pentaprism。
F2 Photomic AS是當年(1980年代)最讓我心動的Nikon機身,但是以現在的眼光來說,最讓我喜歡的是反而是F Pentaprism及F2 Pentaprism。
F2 Photomic AS跟他的對手Canon F1。
F2 Photomic AS跟它的下一代: Nikon F3。
F2配件:
F2配件:
Nikon F3 HP:
1959年的大F及1971年的F2,把Nikon打造成專業的代名詞,那時候,日本相機還沒有強勁的對手來威脅到Nikon在專業市場的地位。
Canon的F1雖然也是台系統化的專業相機,可是在專業市場裡,它的佔有率遠不如Nikon。但是Canon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專業市場拼不過Nikon,但是在中階及入門相機用電子化來武裝,那時的A1及AE1不論在風評及市場佔有率上,都也相當好的成績。
Olympus也以OM-2及OM-2N這兩部電子機在微距攝影領域頗有斬獲,而在與日本Yashica合作後獲得重生的Contax更是把電子化武裝到極點,全部都是電子控制。
在那種時代背景下,Nikon的研發團對認為電子化是未來的趨勢,即使專業級的旗艦F系列也不例外,在這種情形下1980年Nikon發表了第三代的F相機: F3。
從F2到F3的轉變太大了,由全機械變成全電子化,只留下1/80跟B這兩級機械 快門,當年大家對電子相機的信任程度還是偏低,因此無法接受完全電子化的F系列頂級專業相機(事後時間證明了大家的多慮,F3是一台相當可靠耐用的電子專業相機)。
Canon跟Pentax算是比較聰明的,看到Nikon傳統用戶對F3的反彈,他們把NewF1及LX都採用電子/機械混合快門,當電池沒電時,1/75(LX)或是1/90(NewF1)以上的快速快門還是由機械控制。
一般說來,電池容易停擺的地方是寒冷的地方,1/75或 是1/90到1/2000這幾級的機械快門在沒電時也應該夠用了。
大F的外型給人一種有稜有角相當粗獷陽剛的感覺,但是似乎少了份細膩感。
F2的外型則是在大F的有稜有角,粗獷陽剛的外型上,多了份細膩及圓滑。
F3的外型又完全不同,非常圓滑的外型及上片桿中央的快門按鈕,讓我想到了Leica M系列。
至於自動對焦的F4及F5,對不起,一點都提不起Leandro的興趣,不過F6的出生年代,讓人對Nikon的勇氣拍手。
F3的優點:
1. 電子控制快門,光圈優先使得拍照更方便。
2. TTL閃燈控制,讓閃燈拍攝更方便。
3. 維持了龐大的系統,100%觀景器及可換的觀景器。
4. 比較有人體工學,右側的小把手讓相機抓起來更穩。
5. 維持了Nikon相機耐用的傳統。
缺點:
1. 觀景器內的LCD顯示不明顯。
2. 觀景器照明實在夠難用。
3. 沒有電池時,您就乖乖的只能用1/80秒吧。
4. 沒電時的快門按鈕是在接環旁的一個小撥桿,它的設計實在有點蠢。
5. 既然那麼電子化了,為什麼熱座的位置還是在回片桿旁邊呢?
那些年先後購入了兩台F3 HP,但是都在把玩一段時間後賣掉了,因為我覺得要玩Nikon還是要玩機械相機。
1959年的大F及1971年的F2,把Nikon打造成專業的代名詞,那時候,日本相機還沒有強勁的對手來威脅到Nikon在專業市場的地位。
Canon的F1雖然也是台系統化的專業相機,可是在專業市場裡,它的佔有率遠不如Nikon。但是Canon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專業市場拼不過Nikon,但是在中階及入門相機用電子化來武裝,那時的A1及AE1不論在風評及市場佔有率上,都也相當好的成績。
Olympus也以OM-2及OM-2N這兩部電子機在微距攝影領域頗有斬獲,而在與日本Yashica合作後獲得重生的Contax更是把電子化武裝到極點,全部都是電子控制。
在那種時代背景下,Nikon的研發團對認為電子化是未來的趨勢,即使專業級的旗艦F系列也不例外,在這種情形下1980年Nikon發表了第三代的F相機: F3。
從F2到F3的轉變太大了,由全機械變成全電子化,只留下1/80跟B這兩級機械 快門,當年大家對電子相機的信任程度還是偏低,因此無法接受完全電子化的F系列頂級專業相機(事後時間證明了大家的多慮,F3是一台相當可靠耐用的電子專業相機)。
Canon跟Pentax算是比較聰明的,看到Nikon傳統用戶對F3的反彈,他們把NewF1及LX都採用電子/機械混合快門,當電池沒電時,1/75(LX)或是1/90(NewF1)以上的快速快門還是由機械控制。
一般說來,電池容易停擺的地方是寒冷的地方,1/75或 是1/90到1/2000這幾級的機械快門在沒電時也應該夠用了。
大F的外型給人一種有稜有角相當粗獷陽剛的感覺,但是似乎少了份細膩感。
F2的外型則是在大F的有稜有角,粗獷陽剛的外型上,多了份細膩及圓滑。
F3的外型又完全不同,非常圓滑的外型及上片桿中央的快門按鈕,讓我想到了Leica M系列。
至於自動對焦的F4及F5,對不起,一點都提不起Leandro的興趣,不過F6的出生年代,讓人對Nikon的勇氣拍手。
F3的優點:
1. 電子控制快門,光圈優先使得拍照更方便。
2. TTL閃燈控制,讓閃燈拍攝更方便。
3. 維持了龐大的系統,100%觀景器及可換的觀景器。
4. 比較有人體工學,右側的小把手讓相機抓起來更穩。
5. 維持了Nikon相機耐用的傳統。
缺點:
1. 觀景器內的LCD顯示不明顯。
2. 觀景器照明實在夠難用。
3. 沒有電池時,您就乖乖的只能用1/80秒吧。
4. 沒電時的快門按鈕是在接環旁的一個小撥桿,它的設計實在有點蠢。
5. 既然那麼電子化了,為什麼熱座的位置還是在回片桿旁邊呢?
那些年先後購入了兩台F3 HP,但是都在把玩一段時間後賣掉了,因為我覺得要玩Nikon還是要玩機械相機。
疊疊樂。
F3配件:
棗紅色F3的皮套非常吸引眼球。
Nikkormat FT3:
Nikkormat算是F2的平民版本,也是之後FM及FE系列的前身,Nikkormat FT3後來改良成為FM,Nikkormat EL2後來改良成為FE。
機械快門的FT2是No AI測光,而FT3則是AI版本了。
為什麼會買FT3? 因為念高中時有位許同學因為家裡開印刷廠,是所有同學裡最早接觸攝影的,他當年用的就是Nikkormat FT2,所以我就找台FT3來玩玩看。
Nikkormat FT3:
Nikkormat算是F2的平民版本,也是之後FM及FE系列的前身,Nikkormat FT3後來改良成為FM,Nikkormat EL2後來改良成為FE。
機械快門的FT2是No AI測光,而FT3則是AI版本了。
為什麼會買FT3? 因為念高中時有位許同學因為家裡開印刷廠,是所有同學裡最早接觸攝影的,他當年用的就是Nikkormat FT2,所以我就找台FT3來玩玩看。
Nikkormat FT3給我一種非常非常堅固的感覺,好像蠻適合拿來砸核桃的。
Nikon FM2:
除了1983年的第一台FM2,後來也陸續買了兩三台FM2。
Nikon FM2:
除了1983年的第一台FM2,後來也陸續買了兩三台FM2。
Nikon FE2:
為什麼會去買Nikon FE2? 因為喜歡FM3A機械/點子雙頻快門控制的設計,但是不喜歡那個斜斜的Nikon logo,還有就是價格偏高,尤其是停產後更被炒作得相當離譜。
FM3A不就是FM-2N + FE2嗎? 那麼為何不花更少的錢買兩台相機呢? 所以就在中古市場裡各找了一台品相相當好的FM2N及FE2。
FE2算是台相當方便的相機,當初80年代也算是風光一時,2002-2006年那段時間,有時候懶得帶EOS系統出門,又需要用到微距及長焦鏡頭時,FE2就派上用場了。
AI 24/2.8, AI 50/1.4, AIS 105/2.8 Micro及AIS 80-200/4這四支鏡頭是當初與FE2搭配的鏡頭,用這台相機曾經拍了一些Tigre水島,Palermo公園,南部安地斯山脈,智利及Merlo的 照片,算是我買過的Nikon相機裡,餵底片餵得最多的一台。
以實用性來說,這台電子相機沒有現代DSLR的方便,論趣味性沒有機械相機的好玩,因此後來這台FE2跟FM2N幾乎同時期賣掉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就好了。
優點:
1. 光圈先決曝光,比FM2的手動曝光方便。
2. 有TTL閃燈。
3. 耐用。
4. 體積小。
缺點:
1. 少了點趣味性。
2. 80年代初期的電子相機,還不是非常的放心。
為什麼會去買Nikon FE2? 因為喜歡FM3A機械/點子雙頻快門控制的設計,但是不喜歡那個斜斜的Nikon logo,還有就是價格偏高,尤其是停產後更被炒作得相當離譜。
FM3A不就是FM-2N + FE2嗎? 那麼為何不花更少的錢買兩台相機呢? 所以就在中古市場裡各找了一台品相相當好的FM2N及FE2。
FE2算是台相當方便的相機,當初80年代也算是風光一時,2002-2006年那段時間,有時候懶得帶EOS系統出門,又需要用到微距及長焦鏡頭時,FE2就派上用場了。
AI 24/2.8, AI 50/1.4, AIS 105/2.8 Micro及AIS 80-200/4這四支鏡頭是當初與FE2搭配的鏡頭,用這台相機曾經拍了一些Tigre水島,Palermo公園,南部安地斯山脈,智利及Merlo的 照片,算是我買過的Nikon相機裡,餵底片餵得最多的一台。
以實用性來說,這台電子相機沒有現代DSLR的方便,論趣味性沒有機械相機的好玩,因此後來這台FE2跟FM2N幾乎同時期賣掉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就好了。
優點:
1. 光圈先決曝光,比FM2的手動曝光方便。
2. 有TTL閃燈。
3. 耐用。
4. 體積小。
缺點:
1. 少了點趣味性。
2. 80年代初期的電子相機,還不是非常的放心。
FM2 / FE2配件:
手動對焦SLR,我一直喜歡使用全毛玻璃井字對焦屏,Nikon F / F2 / FM2 / FE2 / Pentax MX / LX全部都換成這種對焦屏。
手動對焦SLR,我一直喜歡使用全毛玻璃井字對焦屏,Nikon F / F2 / FM2 / FE2 / Pentax MX / LX全部都換成這種對焦屏。
Nikon FM 10:
其實這台不是Nikon製造,而是由Cosina公司代工,不過既然也算是FM系統,也買一台來玩看看,後來這台給當時11歲的女兒Cinthia使用,她拍了兩三捲,曝光及焦點都OK,算起來還蠻厲害的。
其實這台不是Nikon製造,而是由Cosina公司代工,不過既然也算是FM系統,也買一台來玩看看,後來這台給當時11歲的女兒Cinthia使用,她拍了兩三捲,曝光及焦點都OK,算起來還蠻厲害的。
Nikon EM:
買Nikon EM又有另一個典故了,話說當年高中時我們有三位在玩攝影,許同學用Nikkormat FT2,林同學用Nikon EM,我用Pentax Me Super,所以我也找了台EM來玩玩看。
買Nikon EM又有另一個典故了,話說當年高中時我們有三位在玩攝影,許同學用Nikkormat FT2,林同學用Nikon EM,我用Pentax Me Super,所以我也找了台EM來玩玩看。
AI 24mm f:2.4:
這支算時當時用的比較多的一支鏡頭,表現中規中矩。
這支算時當時用的比較多的一支鏡頭,表現中規中矩。
AI 28mm f:2.8:
這支鏡頭我只用過幾次。
這支鏡頭我只用過幾次。
AIS 35mm F:2:
耀光控制有改善空間。
耀光控制有改善空間。
Nikkor-H Auto 50mm f:2:
Nikon E 50mm f:1.8:
唯一一支買過的E系列鏡頭,從屁屁來看,是屬於AIS版本。
唯一一支買過的E系列鏡頭,從屁屁來看,是屬於AIS版本。
Nikkor 50mm f:1.4 Pre AI (K?):
這支我把它送去改屁屁,改成AI版本,方便使用在FE2及FM2上。
這支我把它送去改屁屁,改成AI版本,方便使用在FE2及FM2上。
AI 50mm f:1.4:
不知道為什麼,我特別喜歡AI 50mm f:1.4的外型。
不知道為什麼,我特別喜歡AI 50mm f:1.4的外型。
Nikkor-S Auto 58mm f:1.4:
這支鏡頭算是很早期的鏡頭,所以鏡身上有"PAT. PEND."字樣。
這支鏡頭算是很早期的鏡頭,所以鏡身上有"PAT. PEND."字樣。
AI 50mm f:1.2:
AI 50mm f:1.2算是一隻相對廉價的f:1.2標準鏡頭,比AI 50mmf:1.4貴沒多少,但是光圈卻大了半級,不過光圈全開時的表現很軟。
AI 50mm f:1.2算是一隻相對廉價的f:1.2標準鏡頭,比AI 50mmf:1.4貴沒多少,但是光圈卻大了半級,不過光圈全開時的表現很軟。
AIS 105mm f:2.5內藏遮光罩版本:
Nikon的105mm f:2.5算是一隻非常出名的人像鏡頭,我前後擁有過兩支,一隻是早期沒有內藏遮光罩,另一隻是照片中有內藏遮光罩的版本。
Nikon的105mm f:2.5算是一隻非常出名的人像鏡頭,我前後擁有過兩支,一隻是早期沒有內藏遮光罩,另一隻是照片中有內藏遮光罩的版本。
105mm f:2.5外接遮光罩版本:
AIS 105mm f:2.8 Micro:
這是當時我最喜歡的一支鏡頭。
這是當時我最喜歡的一支鏡頭。
AF 105mm f:2.8 D:
這支鏡頭的光學很棒,但是MF的手感太差了,所以用了一次後就賣了,慢慢找AIS MF版本。
這支鏡頭的光學很棒,但是MF的手感太差了,所以用了一次後就賣了,慢慢找AIS MF版本。
(AF 105mm f:2.8 D圖片引用來源: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companies/nikon/nikkoresources/AFNikkor/AFDMicroNikkor105mmf28/ )
AI 135mm f:2.8:
135mm一直不是我喜歡的焦段。
AI 135mm f:2.8:
135mm一直不是我喜歡的焦段。
AIS 80-200mm f:4:
這支鏡頭的表現不錯,也是當年較常用的鏡頭之一。
這支鏡頭的表現不錯,也是當年較常用的鏡頭之一。
AF 80-200mm f:4.5-5.6 D:
我實在不知道當年為什麼會頭殼壞掉,去買這支AF鏡頭?
我實在不知道當年為什麼會頭殼壞掉,去買這支AF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