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使用心得 - Leica M系列
Leica M3:
Leica M3對許多Leica迷來說,是一個”神話”,一個難以打敗的神話。
1954年,Leica發表了M3:第一台M系列相機,那個時代也是Leica在連動測距相機最輝煌騰達的時候,M3生產那10多年裡,Leica把Contax徹底擊垮,讓Contax退出了連動測距相機的生產。
遠在亞洲的日本,Nikon及Canon在連動測距相機的精密程度上也無法跟Leica相比,慢慢的也退出了可換鏡頭連動測距相機的生產,從而全力轉向SLR的研發,多年後日本的SLR差點把Leica陷入破產的邊緣。
剛接觸M3及M2是在Buenos Aires的中古店,那時候對M3一直沒有產生太大的興趣,反而對有35mm取景框的M2較有興趣,覺得50mm不好用 (當然後來慢慢改變觀點了)。
至於M3的強項:對焦準確度,我想50mm以上的焦距 (75mm, 90mm及135mm),以實用的角度來看還是交給SLR吧!
一直到2005年才買進第一台M3,用來配合使用50mm鏡頭,老實說,M3 + 50mm鏡頭是個完美的組合,就像M2 + 35mm鏡頭一樣。
在所有M系列的相機中,我個人的觀點,最輕的快門應該是M3 DS雙撥機,那種擊發快門的觸覺及快門的聲音,勝過以後的任何一台M系列相機 (純粹是個人的感覺而已)。玩過幾台M3,覺得單撥的M3快門的輕度及聲音不如雙撥的M3。
或許應該早個10年使用M3,讓M3吃很多的底片,在這個數位當道的今天,那台M3把玩的機會遠大於拍照,夜深人靜時,拿著M系列機械相機把玩是件很有趣的事。
以美學的眼光來看,M3 + 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是個很完美及古典的組合,時代背景又相同。可惜成相完美的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可遇不可求,不是眼鏡不見了就是第一層鍍膜有刮傷,就是找到了也捨不得用。
以實用拍照的眼光來看,1980年後的Summicron-M 50/2,不管是1980-1995的外置遮光罩版,或是1995-現在的內置遮光罩版,應該都是更好的選擇。
1954年,Leica發表了M3:第一台M系列相機,那個時代也是Leica在連動測距相機最輝煌騰達的時候,M3生產那10多年裡,Leica把Contax徹底擊垮,讓Contax退出了連動測距相機的生產。
遠在亞洲的日本,Nikon及Canon在連動測距相機的精密程度上也無法跟Leica相比,慢慢的也退出了可換鏡頭連動測距相機的生產,從而全力轉向SLR的研發,多年後日本的SLR差點把Leica陷入破產的邊緣。
剛接觸M3及M2是在Buenos Aires的中古店,那時候對M3一直沒有產生太大的興趣,反而對有35mm取景框的M2較有興趣,覺得50mm不好用 (當然後來慢慢改變觀點了)。
至於M3的強項:對焦準確度,我想50mm以上的焦距 (75mm, 90mm及135mm),以實用的角度來看還是交給SLR吧!
一直到2005年才買進第一台M3,用來配合使用50mm鏡頭,老實說,M3 + 50mm鏡頭是個完美的組合,就像M2 + 35mm鏡頭一樣。
在所有M系列的相機中,我個人的觀點,最輕的快門應該是M3 DS雙撥機,那種擊發快門的觸覺及快門的聲音,勝過以後的任何一台M系列相機 (純粹是個人的感覺而已)。玩過幾台M3,覺得單撥的M3快門的輕度及聲音不如雙撥的M3。
或許應該早個10年使用M3,讓M3吃很多的底片,在這個數位當道的今天,那台M3把玩的機會遠大於拍照,夜深人靜時,拿著M系列機械相機把玩是件很有趣的事。
以美學的眼光來看,M3 + 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是個很完美及古典的組合,時代背景又相同。可惜成相完美的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可遇不可求,不是眼鏡不見了就是第一層鍍膜有刮傷,就是找到了也捨不得用。
以實用拍照的眼光來看,1980年後的Summicron-M 50/2,不管是1980-1995的外置遮光罩版,或是1995-現在的內置遮光罩版,應該都是更好的選擇。
Konica這支KM 50/2表現不俗,實在是物超所值,用來配M3也不錯。
我對一些超大光圈的鏡頭一直都不是很有興趣 (嘿嘿,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太貴了買不起),不過以M3的連動測距系統設計,0.91X的觀景器,像Noctilux-M 50/1及Summilux-M 75/1.4這種鏡頭,還是用M3最安心。
M3的優缺點:
優點:
1. 連動測距系統,是對焦準確度最高的M系列相機。
2. 組裝品質及用料。
3. 雙撥的M3有最輕的快門及聲音。
4. 配合50mm鏡頭時,只有一個取景框,取景框的大小也剛好 (Hexar RF 50mm的取景框就太小了)。
5. 逆光時觀景器的耀光控制良好。
6. 沒有可樂標,軍艦部的刻字相當漂亮。
7. 硬橡皮做的覆皮手感相當好。
缺點:
1. 使用35mm鏡頭時必須使用戴眼鏡的版本,都是舊鏡頭,不然就是使用外接觀景器。
2. 沒有TTL測光表,當然那個時代沒有TTL測光表的技術。
3. 軍艦部常被MC及MR測光表刮得亂七八糟。
4. 外凸的觀景器外框有點小醜 (可是很多人就特別喜歡那個外框)。
5. 最短對焦距離比M2來得遠。
我對一些超大光圈的鏡頭一直都不是很有興趣 (嘿嘿,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太貴了買不起),不過以M3的連動測距系統設計,0.91X的觀景器,像Noctilux-M 50/1及Summilux-M 75/1.4這種鏡頭,還是用M3最安心。
M3的優缺點:
優點:
1. 連動測距系統,是對焦準確度最高的M系列相機。
2. 組裝品質及用料。
3. 雙撥的M3有最輕的快門及聲音。
4. 配合50mm鏡頭時,只有一個取景框,取景框的大小也剛好 (Hexar RF 50mm的取景框就太小了)。
5. 逆光時觀景器的耀光控制良好。
6. 沒有可樂標,軍艦部的刻字相當漂亮。
7. 硬橡皮做的覆皮手感相當好。
缺點:
1. 使用35mm鏡頭時必須使用戴眼鏡的版本,都是舊鏡頭,不然就是使用外接觀景器。
2. 沒有TTL測光表,當然那個時代沒有TTL測光表的技術。
3. 軍艦部常被MC及MR測光表刮得亂七八糟。
4. 外凸的觀景器外框有點小醜 (可是很多人就特別喜歡那個外框)。
5. 最短對焦距離比M2來得遠。
外凸的觀景器外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軍艦部容易被曝光表刮傷。
Leica M2:
第一次看到Leica M2是高中三年級 (1981年) 時在祖父家看到的,那時候祖父用M2 + 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當時馬上就被那種古典的氣質所吸引,發誓以後一定要買Leica,至少要一台M2。
為什麼特別喜歡M2, 而不喜歡它的大哥M3呢?因為我喜歡用35mm鏡頭拍照,M3用35mm鏡頭拍照實在...........,而且只有老鏡頭可以選擇,想要使用六枚玉,七枚玉及非球面鏡的話,嘿嘿,還是乖乖的用M2 / M4 / M5 / M4-2 / M4-P / M6 Classic / M6 TTL / M7及MP吧!當然M3可以使用一般版的35mm鏡頭使用,但是使用外接觀景器不方便。
M2雖然是M3的簡化版,但是它0.72X的觀景器卻成了以後的主流,除了CL與後來的0.85X及0.58X版本外,其它的都是0.72X (Leica現在似乎又停止製造0.85X及0.58X的MP及M7了)。
當年M2新機的價格約比M3便宜個10-20%左右,除了以下的一些簡化外,其它的做工及材質應該完全相同:
1. 不同的連動測距系統,這個很難講那個好,但是M3的連動測距系統成本較貴。
2. 少了張數計變成在外面,而且沒辦法自動歸零。
3. 少了鏡頭釋放鈕旁的保護圈。
與M2最速配的鏡頭是35mm鏡頭,因為框線大小合適,看起來相當舒服,而且也沒有135mm的小框佔在中間礙眼。
我第一台M2是1994年左右買的,後來於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賣掉,幾年後還是再買回了兩台。
除了沒有TTL測光外及比較麻煩的裝片方式外,我想M2是台蠻合適的創作機。
M2有三種不同型式:
1. 第一期的按鈕式回片鈕。
2. 第二期與M3相同小撥桿式的回片桿。
3. 第三期小撥桿式的回片桿 + ST自拍器。
第一次看到Leica M2是高中三年級 (1981年) 時在祖父家看到的,那時候祖父用M2 + Summicron 50/2 DR眼鏡版,當時馬上就被那種古典的氣質所吸引,發誓以後一定要買Leica,至少要一台M2。
為什麼特別喜歡M2, 而不喜歡它的大哥M3呢?因為我喜歡用35mm鏡頭拍照,M3用35mm鏡頭拍照實在...........,而且只有老鏡頭可以選擇,想要使用六枚玉,七枚玉及非球面鏡的話,嘿嘿,還是乖乖的用M2 / M4 / M5 / M4-2 / M4-P / M6 Classic / M6 TTL / M7及MP吧!當然M3可以使用一般版的35mm鏡頭使用,但是使用外接觀景器不方便。
M2雖然是M3的簡化版,但是它0.72X的觀景器卻成了以後的主流,除了CL與後來的0.85X及0.58X版本外,其它的都是0.72X (Leica現在似乎又停止製造0.85X及0.58X的MP及M7了)。
當年M2新機的價格約比M3便宜個10-20%左右,除了以下的一些簡化外,其它的做工及材質應該完全相同:
1. 不同的連動測距系統,這個很難講那個好,但是M3的連動測距系統成本較貴。
2. 少了張數計變成在外面,而且沒辦法自動歸零。
3. 少了鏡頭釋放鈕旁的保護圈。
與M2最速配的鏡頭是35mm鏡頭,因為框線大小合適,看起來相當舒服,而且也沒有135mm的小框佔在中間礙眼。
我第一台M2是1994年左右買的,後來於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賣掉,幾年後還是再買回了兩台。
除了沒有TTL測光外及比較麻煩的裝片方式外,我想M2是台蠻合適的創作機。
M2有三種不同型式:
1. 第一期的按鈕式回片鈕。
2. 第二期與M3相同小撥桿式的回片桿。
3. 第三期小撥桿式的回片桿 + ST自拍器。
第二期M2,小撥桿回片桿,沒有自拍器。
第三期M2,小撥桿回片桿,有自拍器。
優點:
1. 使用35mm鏡頭時相當舒服。
2. 沒有可樂標,軍艦部的刻字相當漂亮。
3. 35 / 50 / 90這三個取景框是最實用的焦距。
4. 右手中指及無名指抓住自拍器,使握感更好。
5. 取景框逆光時的耀光控制良好。
6. 硬橡皮做的覆皮手感相當好。
缺點:
1. 手動及外置的張數計,有時候會忘了歸零及不小心撥動。
2. 沒有TTL測光表 (那個時代就是這樣)。
3. 軍艦部很容易被MC及MR測光表刮傷。
優點:
1. 使用35mm鏡頭時相當舒服。
2. 沒有可樂標,軍艦部的刻字相當漂亮。
3. 35 / 50 / 90這三個取景框是最實用的焦距。
4. 右手中指及無名指抓住自拍器,使握感更好。
5. 取景框逆光時的耀光控制良好。
6. 硬橡皮做的覆皮手感相當好。
缺點:
1. 手動及外置的張數計,有時候會忘了歸零及不小心撥動。
2. 沒有TTL測光表 (那個時代就是這樣)。
3. 軍艦部很容易被MC及MR測光表刮傷。
Leica M1:
Leica M1並不是M系列的第一台相機,而是排在M3及M2後面。
Leica M系列相機從上世紀的1954年開始,創造了Leica的神話,從那時候開始,Leica就是連動測距相機的代名詞。
M系列問世後,日本的對手 (可換鏡頭的連動測距相機) 紛紛舉白旗認輸,Nikon S3 / S4及Canon 7S / 7SZ停產後,日本正式向這個市場說拜拜,而專心從事於發展SLR相機。
後來80年代的Minolta CLE, 90年代Contax G1 / G2, Konica Hexar RF, Voigtlander Bessa系列 (包括Rollei 35RF) 也都無法動搖Leica的地位。
Leica M1, M2, M3, M4, M5, M6, M7, M8一字排開,不清楚的人一定認為它的開山始祖是M1。錯了,是先有M3後再有M2,有了M2後再有M1。
M3跟M2是完全不同的觀景器,有著不同的市場。而M1是M2的精簡版,它把M2的連動測距器拿掉了,所以在正面有M1的符號。當初的市場是為了配合使用Visorflex系統使用,所以連動測距功能就省略了。
Visorflex是連動測距相機解決無法使用微距及超望遠鏡頭的唯一途徑,說穿了,就是把連動測距雙眼相機變成單眼SLR相機,因此Leica當年設計M2陽春版的M1供大家選擇,當然價格比較便宜。
M1的產量相當少 (不到10000台,其中9384台是銀機身,50台是橄欖色機身),雖然沒有大名鼎鼎的連動測距系統,但是因為產量少,反而成了收藏家的收集對象。
以下這些照片是一台曾經擁有過的M1,2007年底已經割愛了。
Leica M1並不是M系列的第一台相機,而是排在M3及M2後面。
Leica M系列相機從上世紀的1954年開始,創造了Leica的神話,從那時候開始,Leica就是連動測距相機的代名詞。
M系列問世後,日本的對手 (可換鏡頭的連動測距相機) 紛紛舉白旗認輸,Nikon S3 / S4及Canon 7S / 7SZ停產後,日本正式向這個市場說拜拜,而專心從事於發展SLR相機。
後來80年代的Minolta CLE, 90年代Contax G1 / G2, Konica Hexar RF, Voigtlander Bessa系列 (包括Rollei 35RF) 也都無法動搖Leica的地位。
Leica M1, M2, M3, M4, M5, M6, M7, M8一字排開,不清楚的人一定認為它的開山始祖是M1。錯了,是先有M3後再有M2,有了M2後再有M1。
M3跟M2是完全不同的觀景器,有著不同的市場。而M1是M2的精簡版,它把M2的連動測距器拿掉了,所以在正面有M1的符號。當初的市場是為了配合使用Visorflex系統使用,所以連動測距功能就省略了。
Visorflex是連動測距相機解決無法使用微距及超望遠鏡頭的唯一途徑,說穿了,就是把連動測距雙眼相機變成單眼SLR相機,因此Leica當年設計M2陽春版的M1供大家選擇,當然價格比較便宜。
M1的產量相當少 (不到10000台,其中9384台是銀機身,50台是橄欖色機身),雖然沒有大名鼎鼎的連動測距系統,但是因為產量少,反而成了收藏家的收集對象。
以下這些照片是一台曾經擁有過的M1,2007年底已經割愛了。
快門轉盤前M1符號的位置,正是連動測聚器的測距窗。
由於當年產量少,所以Leica直接使用M2的盒子,再貼上M1的標籤。
正面看過去,撇開那個M1的位置,其他的部分跟M2幾乎一模一樣。
這個"L"符號要稍微解釋一下:
早期的M系統相機出廠後,在接環的12點鐘方向有個草寫體的"L"符號,表示這台相機是在室的沒有拆過。
如果相機要維修保養時,想要把機頂拆下來?對不起,必須毀掉這個"L"符號後,再拆下面的那顆螺絲。
所以說如果您手中的M3 / M2 / M1 / M4還有那個硬橡皮L字樣的話,恭喜您,您的相機沒拆過。
早期的M系統相機出廠後,在接環的12點鐘方向有個草寫體的"L"符號,表示這台相機是在室的沒有拆過。
如果相機要維修保養時,想要把機頂拆下來?對不起,必須毀掉這個"L"符號後,再拆下面的那顆螺絲。
所以說如果您手中的M3 / M2 / M1 / M4還有那個硬橡皮L字樣的話,恭喜您,您的相機沒拆過。
Leica M4-P:
既然前兩篇提的都是連動測距相機,所以就繼續把相機討論完後再討論SLR吧。
我是SLR及RF相機雙修,1981年開始玩相機後到1986移民阿根廷前這段時間用的SLR是Pentax的MX (也曾經擁有過LX及ME Super),RF相機是Canon P及7S,還有一台小Rollei 35S。
移民阿根廷後,由於老爸必須在台灣及阿根廷兩地來回居住,所以在阿根廷留了一套Leica M系列相機,省得每次都要帶來帶去麻煩,加上我那時候已經有5年的攝影經驗,老爸也觀察到我相當愛惜相機,因此要我幫忙照顧那些攝影器材當然,也可以放心使用,這些器材有Leica M4-P, M6 Classic, Elmarit-M 21/2.8, Elmarit-M 28/2.8, Summilux-M 35/1.4 Pre-Aspherical, Summilux-M 75/1.4, Tele Elmarit-M 90/2.8, Tele Elmar 135/4, Telyt-V 280/4.8, Visoflex III及Bello。當然這些器材是一部份在阿根廷,一部份在台灣,有時候換來換去的,不過留在阿根廷的機身大都是M4-P。
Leica M4-P是M6 Classic的前身,全部都是在加拿大生產的,製造年份由1981年到1987年,共生產了18057台黑機身及4334台銀機身,當初用的那台是Black Chrome黑機身,自拍器的位置多了個Leitz的紅色商標,M4-P應該是Leica第一台有紅色可樂標的M系列相機。
M4-P有28/90, 35/135及50/75這三組取景框,沒有自拍器,鏡頭釋放鈕旁沒有像M3有個保護環,印象中它的背帶相當硬,背起來不舒服。
由於沒有內置測光表,而我對MR-4, MR及MC這類的Leica測光表又不感興趣 (拔來拔去麻煩,而且最重要的是容易傷軍艦部),所以那時候強迫自己練目測測光的功力,加上那時候拍的照片都 是正片 (記得當初的最愛是Kodakchrome 64),目測測光練得還不錯,一些正片都OK。
那段時間拍的最多的題材是黃昏的街景,在日落後天空帶著藍紫色調時,街上的路燈及商家的櫥窗 / 招牌及霓虹燈都亮了,以在商業區的人行道來來往往的人們為前景,街上的商店為中景,藍紫色的天空被背景,一直很喜歡那種感覺。
那台M4-P帶來了許多愉快的經驗,或許是當初剛移民阿根廷,對新的環境感到一切都相當新鮮,那時候用的最多的相機就是M4-P。後來大約是1993年左右,老婆把M4-P帶回台灣還給老爸,結束了使用M4-P的日子。
那台M4-P還有個故事,話說當年1990年5月1日勞動節時,Leandro在Martínez德國區的住家遭小偷光顧,那位樑上君子把我幾乎全套的Pentax MX都拿走了(包括MX機身,捲片器,50/1.4, 105/2.8, Tamron SP 90/2.5 Macro, Tamron SP 70-210/3.5 Macro, Metz閃光燈…..),不過樑上君子體念我喜歡Leica,所以把M4-P, Summilux-M 35/1.4 Pre-Asph., Elmarit 90/2.8丟在地上沒帶走…………………..。
M4-P的照片借用自:http://www.cameraquest.com/mguide.htm
我是SLR及RF相機雙修,1981年開始玩相機後到1986移民阿根廷前這段時間用的SLR是Pentax的MX (也曾經擁有過LX及ME Super),RF相機是Canon P及7S,還有一台小Rollei 35S。
移民阿根廷後,由於老爸必須在台灣及阿根廷兩地來回居住,所以在阿根廷留了一套Leica M系列相機,省得每次都要帶來帶去麻煩,加上我那時候已經有5年的攝影經驗,老爸也觀察到我相當愛惜相機,因此要我幫忙照顧那些攝影器材當然,也可以放心使用,這些器材有Leica M4-P, M6 Classic, Elmarit-M 21/2.8, Elmarit-M 28/2.8, Summilux-M 35/1.4 Pre-Aspherical, Summilux-M 75/1.4, Tele Elmarit-M 90/2.8, Tele Elmar 135/4, Telyt-V 280/4.8, Visoflex III及Bello。當然這些器材是一部份在阿根廷,一部份在台灣,有時候換來換去的,不過留在阿根廷的機身大都是M4-P。
Leica M4-P是M6 Classic的前身,全部都是在加拿大生產的,製造年份由1981年到1987年,共生產了18057台黑機身及4334台銀機身,當初用的那台是Black Chrome黑機身,自拍器的位置多了個Leitz的紅色商標,M4-P應該是Leica第一台有紅色可樂標的M系列相機。
M4-P有28/90, 35/135及50/75這三組取景框,沒有自拍器,鏡頭釋放鈕旁沒有像M3有個保護環,印象中它的背帶相當硬,背起來不舒服。
由於沒有內置測光表,而我對MR-4, MR及MC這類的Leica測光表又不感興趣 (拔來拔去麻煩,而且最重要的是容易傷軍艦部),所以那時候強迫自己練目測測光的功力,加上那時候拍的照片都 是正片 (記得當初的最愛是Kodakchrome 64),目測測光練得還不錯,一些正片都OK。
那段時間拍的最多的題材是黃昏的街景,在日落後天空帶著藍紫色調時,街上的路燈及商家的櫥窗 / 招牌及霓虹燈都亮了,以在商業區的人行道來來往往的人們為前景,街上的商店為中景,藍紫色的天空被背景,一直很喜歡那種感覺。
那台M4-P帶來了許多愉快的經驗,或許是當初剛移民阿根廷,對新的環境感到一切都相當新鮮,那時候用的最多的相機就是M4-P。後來大約是1993年左右,老婆把M4-P帶回台灣還給老爸,結束了使用M4-P的日子。
那台M4-P還有個故事,話說當年1990年5月1日勞動節時,Leandro在Martínez德國區的住家遭小偷光顧,那位樑上君子把我幾乎全套的Pentax MX都拿走了(包括MX機身,捲片器,50/1.4, 105/2.8, Tamron SP 90/2.5 Macro, Tamron SP 70-210/3.5 Macro, Metz閃光燈…..),不過樑上君子體念我喜歡Leica,所以把M4-P, Summilux-M 35/1.4 Pre-Asph., Elmarit 90/2.8丟在地上沒帶走…………………..。
M4-P的照片借用自:http://www.cameraquest.com/mguide.htm
Leica M6 Classic:
M6 Classic = M4-P + TTL測光
M6 Classic = M4-P + TTL測光
三種不同顏色的Leica版M6 Classic。
在上一篇Leica M4-P裡提到1986年至1992/1993年左右最常用的RF相機是M4-P,其中偶而會交替著使用第一代的M6 Classic。
第一代的M6發表於1984年,只有黑色Black Chrome機身,沒有背帶掛環上面的保護塑膠,軍艦部靠接目鏡處有一排細細的白色印刷字體”ERNST LEITZ WETZLAR GMBH”,還有就是可樂標的內容是Leitz,後來好像是1998後改成Leica。
M6 Classic全部都是在德國生產,這對於一些不滿於加拿大製M4-2及M4-P的用家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消息,從那時候開始許多鏡頭的生產線也漸漸的移回德國老家。
我沒用過也摸過Leica M4-2,但是一般說來,大家對這M4-2的評價似乎不高,但是加拿大製造的M4-P跟德國生產的M6 Classic比起來,我倒是沒發現在組裝品質上有什麼差別.
那台Leitz M6 Classic搭配著Elmarit-M 21/2.8, Summilux-M 35/1.4及Elmarit 90/2.8陪同我去了不少地方,印象中有南部Rio Negro省的小瑞士(San Carlos de Bariloche), 世界最南端的都市火地島(Tierra de fuego / Ushuaia),還有位於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交界的Catalata Iguazú瀑布。
記得曾經用Leitz M6 Classic + Elmarit-M 21/2.8在直昇機上拍攝Catalata Iguazú瀑布,從直昇機上面看來,Iguazú瀑布簡直就是地殼的破裂。用同個機身鏡頭在Iguazú瀑布的魔鬼咽喉 (La garganta de diablo)旁,貼近前景拍攝魔鬼咽喉。
也用M6 Classic + Summilux-M 35/1.4手持用100度的底片拍攝Viejo Almacén的Tango Show.......。
當手上沒有微距鏡頭時,曾經用M6 Classic + Visoflex + Bello + Elmarit 90/2.8的頭,雖然不是很方便,但是也還蠻有趣的。翻拍了一些東西,
那台Leitz版的M6後來被老爸拿回去用了,從此再也沒機會使用Leitz版的M6。
M6 Classic是台令人放心的相機,沒有花俏的功能,默默的按照攝影師的想法完成任務,最重要的是,它不引人注目,明亮的觀景器 / 安靜的快門加上極短的快門時滯總是悄悄的完成拍照的工作。
由於內置測光表的關係,觀景器前端 (從正面看相機的話,在右上方) 的第一面鏡片比M4-P稍微凸出來,而與金屬部分同一個平面 (M2 / M4 / M4-2及M4-P的第一面鏡片都是稍微凹進去,因此第一面鏡片容易不小心被手碰到弄髒,尤其是拿給沒用習慣RF相機的人來說,幾乎90%以上的機率那片 鏡片會弄髒。
M6的快門時滯應該低於20 MS,這使得後來購買Konica Hexar RF時吃盡了快門時滯的苦,雖然Hexar RF的官方資料宣稱快門時滯為80 MS,但是實際的快門時滯不止80 MS,美國Popular Photography的測試報告指出,Hexar RF的快門時滯測試為120 MS (天啊,跟Leica M差6倍)。
Leica M6 Classic除了特殊版本及紀念機外,應該有以下幾種變化:
1. 最早期的Leitz版。
2. 後來出了銀色機身。
3. 後來的Leica版。
4. 鈦金屬版,大概生產了6000多台。
5. 1998年的0.85X高倍率版。
在上一篇Leica M4-P裡提到1986年至1992/1993年左右最常用的RF相機是M4-P,其中偶而會交替著使用第一代的M6 Classic。
第一代的M6發表於1984年,只有黑色Black Chrome機身,沒有背帶掛環上面的保護塑膠,軍艦部靠接目鏡處有一排細細的白色印刷字體”ERNST LEITZ WETZLAR GMBH”,還有就是可樂標的內容是Leitz,後來好像是1998後改成Leica。
M6 Classic全部都是在德國生產,這對於一些不滿於加拿大製M4-2及M4-P的用家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消息,從那時候開始許多鏡頭的生產線也漸漸的移回德國老家。
我沒用過也摸過Leica M4-2,但是一般說來,大家對這M4-2的評價似乎不高,但是加拿大製造的M4-P跟德國生產的M6 Classic比起來,我倒是沒發現在組裝品質上有什麼差別.
那台Leitz M6 Classic搭配著Elmarit-M 21/2.8, Summilux-M 35/1.4及Elmarit 90/2.8陪同我去了不少地方,印象中有南部Rio Negro省的小瑞士(San Carlos de Bariloche), 世界最南端的都市火地島(Tierra de fuego / Ushuaia),還有位於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交界的Catalata Iguazú瀑布。
記得曾經用Leitz M6 Classic + Elmarit-M 21/2.8在直昇機上拍攝Catalata Iguazú瀑布,從直昇機上面看來,Iguazú瀑布簡直就是地殼的破裂。用同個機身鏡頭在Iguazú瀑布的魔鬼咽喉 (La garganta de diablo)旁,貼近前景拍攝魔鬼咽喉。
也用M6 Classic + Summilux-M 35/1.4手持用100度的底片拍攝Viejo Almacén的Tango Show.......。
當手上沒有微距鏡頭時,曾經用M6 Classic + Visoflex + Bello + Elmarit 90/2.8的頭,雖然不是很方便,但是也還蠻有趣的。翻拍了一些東西,
那台Leitz版的M6後來被老爸拿回去用了,從此再也沒機會使用Leitz版的M6。
M6 Classic是台令人放心的相機,沒有花俏的功能,默默的按照攝影師的想法完成任務,最重要的是,它不引人注目,明亮的觀景器 / 安靜的快門加上極短的快門時滯總是悄悄的完成拍照的工作。
由於內置測光表的關係,觀景器前端 (從正面看相機的話,在右上方) 的第一面鏡片比M4-P稍微凸出來,而與金屬部分同一個平面 (M2 / M4 / M4-2及M4-P的第一面鏡片都是稍微凹進去,因此第一面鏡片容易不小心被手碰到弄髒,尤其是拿給沒用習慣RF相機的人來說,幾乎90%以上的機率那片 鏡片會弄髒。
M6的快門時滯應該低於20 MS,這使得後來購買Konica Hexar RF時吃盡了快門時滯的苦,雖然Hexar RF的官方資料宣稱快門時滯為80 MS,但是實際的快門時滯不止80 MS,美國Popular Photography的測試報告指出,Hexar RF的快門時滯測試為120 MS (天啊,跟Leica M差6倍)。
Leica M6 Classic除了特殊版本及紀念機外,應該有以下幾種變化:
1. 最早期的Leitz版。
2. 後來出了銀色機身。
3. 後來的Leica版。
4. 鈦金屬版,大概生產了6000多台。
5. 1998年的0.85X高倍率版。
Leitz版M6 Classic - 01。
Leitz版M6 Classic - 02。
照片來源借自:http://www.cameraquest.com/m6dif.htm
以顏色來說則有:
1. Black Chrome.
2. Silver Chrome.
3. Titanium.
這三種。
照片來源借自:http://www.cameraquest.com/m6dif.htm
以顏色來說則有:
1. Black Chrome.
2. Silver Chrome.
3. Titanium.
這三種。
Leica版M6 Classic Black Chrome - M6 Classic Silver Chrome - M6 Classic Titanium.
Leica版M6 Classic Black Chrome.
M6 Classic Silver Chrome.
M6 Classic Titanium.
這三台M6 Classic是朋友的收藏,不是我的。
如果各位看官問我最喜歡哪一台M6? 我會回答您: M6 Classic Silver Chrome,原因無它,個人的喜好而已。
這三台M6 Classic是朋友的收藏,不是我的。
如果各位看官問我最喜歡哪一台M6? 我會回答您: M6 Classic Silver Chrome,原因無它,個人的喜好而已。
M6 Classic由1984生產至1999年為止,共生產了132,454台,其產量僅次於1954-1966年的M3 (226,178台)。
Leica M6 Titanium Classic:
曾經前後擁有過三台Leica M6 Classic Titanium。
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台買全新的M系列相機就是Leica M6 Classic Titanium,1994 / 1995年左右阿輝從台灣帶了兩台來阿根廷,其中一台割愛給我。
那時候用的是兩機三鏡 (M6 Classic Titanium, M2 ST, Elmarit-M 21/2.8, Summilux-M 35/1.4 Pre-Asph.及後來買的二手Elmarit-M 90/2.8)。
老實說,M6 Classic Titanium實在是有一點欺騙社會,因為它的機身不是鈦金屬製造,只是在外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鈦,而且這層鍍的鈦感覺起來不如Contax的T2及T3。
除了金屬顏色是鈦金屬顏色外,覆皮是採用黑色的鴕鳥皮,這個鴕鳥皮摸起來雖然舒服,但是太過於光滑,似乎有種抓不牢的感覺。加上怕汗水及指甲會傷到鴕鳥皮 (以前有一台二手的Contax D相機,它的覆皮是黑色真皮,結果手常抓的地方都被前機主操得掉漆了),所以使用起來總是戰戰兢兢的,怕去傷到相機 (買新相機的缺點?),結果反而M2的出勤率遠較M6 Classic Titanium來的高。
M6 Classic Titanium的快門轉盤當然也是鈦金屬的顏色,但是快門速度的刻字是白色的,反差偏低,有時候不容易看清楚快門速度。
那台M6 Classic Titanium後來於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把那兩機三鏡全部賣給二手商 (M6 Titanium, M2 ST, Elmarit-M 21/2.8 Pre-Asph., Summilux-M 35/1.4 Pre-Asph., Elmarit-M 90/2.8,到現在還在後悔中),聽說那間中古商以新同品將M6 Classic Titanium賣給他的客戶。
阿輝那台M6 Classic Titanium + Summilux-M 35/1.4 Pre-Asph. Titanium及一些M鏡 (Elmarit-M 21/2.8, Summilux-M 75/1.4及Tele Elmar 135/4),後來也因為用不習慣而賣掉 (對於用慣SLR相機的人來說,第一次用RF相機並不容易習慣,尤其 RF的超廣角鏡頭因為設計的關 係,四個角的暗角比SLR的超廣角鏡頭來得明顯,但是變形的控制卻比SLR設計的鏡頭好多了)。
幾年後陸續找到了兩台M6 Classic Titanium來彌補當年的遺憾,只可惜無法找到當時那台的品相。
其中一台留著收藏,另一台以購入的原價割愛給阿輝 (因為阿輝又開始玩 Leica M了,而且中毒很深),算是感謝當年阿輝割愛新機。這台割愛給阿輝的M6 Classic Titanium也讓阿輝收藏齊了三個顏色的M6 Classic: Silver Chrome, Black Chrome及Titanium。
到目前為至,Leica M系列的鈦金屬相機,除了M6 Classic Titanium, M6 TTL Titanium外,好像還有M7 Titanium,不過M7 Titanium的價格相當高昂,加上又是電子機,對一般用家來說似乎不會感到太大的興趣。
目前這台M6 Classic Titanium是跟一位攝影老前輩買的,這位老前輩是忠實的Leica用戶,多年來一直使用Leica R系列,多年前買入M6 Classic Titanium後卻一直用不習慣,反是是繼續用他的R6創作。
剛好我買入一台R6 + Summicron-R 50/2,想要體驗R系列的魅力,但是老實說對R系列有點失望,這台R6 Silver Chrome讓我覺得沒有M系列的魅力及好玩,最重要的是R系列的鏡頭群相當貴,不是我所能負擔的,所以就跟那位老前輩交換M6 Classic Titanium並貼差額。
曾經前後擁有過三台Leica M6 Classic Titanium。
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台買全新的M系列相機就是Leica M6 Classic Titanium,1994 / 1995年左右阿輝從台灣帶了兩台來阿根廷,其中一台割愛給我。
那時候用的是兩機三鏡 (M6 Classic Titanium, M2 ST, Elmarit-M 21/2.8, Summilux-M 35/1.4 Pre-Asph.及後來買的二手Elmarit-M 90/2.8)。
老實說,M6 Classic Titanium實在是有一點欺騙社會,因為它的機身不是鈦金屬製造,只是在外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鈦,而且這層鍍的鈦感覺起來不如Contax的T2及T3。
除了金屬顏色是鈦金屬顏色外,覆皮是採用黑色的鴕鳥皮,這個鴕鳥皮摸起來雖然舒服,但是太過於光滑,似乎有種抓不牢的感覺。加上怕汗水及指甲會傷到鴕鳥皮 (以前有一台二手的Contax D相機,它的覆皮是黑色真皮,結果手常抓的地方都被前機主操得掉漆了),所以使用起來總是戰戰兢兢的,怕去傷到相機 (買新相機的缺點?),結果反而M2的出勤率遠較M6 Classic Titanium來的高。
M6 Classic Titanium的快門轉盤當然也是鈦金屬的顏色,但是快門速度的刻字是白色的,反差偏低,有時候不容易看清楚快門速度。
那台M6 Classic Titanium後來於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把那兩機三鏡全部賣給二手商 (M6 Titanium, M2 ST, Elmarit-M 21/2.8 Pre-Asph., Summilux-M 35/1.4 Pre-Asph., Elmarit-M 90/2.8,到現在還在後悔中),聽說那間中古商以新同品將M6 Classic Titanium賣給他的客戶。
阿輝那台M6 Classic Titanium + Summilux-M 35/1.4 Pre-Asph. Titanium及一些M鏡 (Elmarit-M 21/2.8, Summilux-M 75/1.4及Tele Elmar 135/4),後來也因為用不習慣而賣掉 (對於用慣SLR相機的人來說,第一次用RF相機並不容易習慣,尤其 RF的超廣角鏡頭因為設計的關 係,四個角的暗角比SLR的超廣角鏡頭來得明顯,但是變形的控制卻比SLR設計的鏡頭好多了)。
幾年後陸續找到了兩台M6 Classic Titanium來彌補當年的遺憾,只可惜無法找到當時那台的品相。
其中一台留著收藏,另一台以購入的原價割愛給阿輝 (因為阿輝又開始玩 Leica M了,而且中毒很深),算是感謝當年阿輝割愛新機。這台割愛給阿輝的M6 Classic Titanium也讓阿輝收藏齊了三個顏色的M6 Classic: Silver Chrome, Black Chrome及Titanium。
到目前為至,Leica M系列的鈦金屬相機,除了M6 Classic Titanium, M6 TTL Titanium外,好像還有M7 Titanium,不過M7 Titanium的價格相當高昂,加上又是電子機,對一般用家來說似乎不會感到太大的興趣。
目前這台M6 Classic Titanium是跟一位攝影老前輩買的,這位老前輩是忠實的Leica用戶,多年來一直使用Leica R系列,多年前買入M6 Classic Titanium後卻一直用不習慣,反是是繼續用他的R6創作。
剛好我買入一台R6 + Summicron-R 50/2,想要體驗R系列的魅力,但是老實說對R系列有點失望,這台R6 Silver Chrome讓我覺得沒有M系列的魅力及好玩,最重要的是R系列的鏡頭群相當貴,不是我所能負擔的,所以就跟那位老前輩交換M6 Classic Titanium並貼差額。
Leica M6 TTL 0.72X Chrome:
我唯一的一台M6 TTL是0.72X倍率的Silver Chrome。
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把所有的Leica M系列相機都賣掉了,2001年初向朋友買入一台二手的Leica TTL 0.72C Silver Chrome,加上託家父購買的Summicron-M 35/2 Pre-Asph.,靠這一機一鏡再次回到Leica M系列的懷抱。
之前用慣了小盤 (快門轉盤) 的M6 Classic / M4-P / M2及M3,對M6 TTL那個大轉盤有點感冒。雖然大盤在人體工學上比較好轉,但是對我這個頑固的Leica保守派來說,那個大盤相當不美觀。
Leica M系列從M3開始,經由M2 / M1 / M4 / M4-2 / M4-P到M6 Classic為止,都保持了相同的相機高度 (M5及CL這兩個當初Leica的旁門左道斜道不要算進去,因為當年一些Leica的頑固份子對M5及CL 這兩個大小便當盒相當感冒,不過沒想到M5這些年來媳婦熬成婆而鹹魚翻身,讓M5在Leica迷中的冤情能夠翻案),不過1998年的M6 TTL悄悄的長高2.5 mm了。
M6 TTL,除了傳統的Silver Chrome及Black Chrome外,分別有0.72X及0.85X兩種倍率的觀景器供選擇,後來2000年時又出了個0.58X的機身來配合眼鏡族使用廣角鏡頭。
0.72X倍率的觀景器是由1958年的M2創始的,之後的M4 / M5 / M4-2 / M4-P及M6 Classic都保持著這個倍率,M6 TTL之後的M7及MP也是這個倍率 (當然也有少數的0.85X,至於有沒有0.58X我就不清楚了)。
M6 TTL 0.72X有28 / 90, 35 / 135及50 / 75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72X的機身配合35 mm鏡頭最舒服。
M6 TTL 0.85X接近M3的0.91X,有35 / 135, 50 / 75及90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85X的機身配合50mm鏡頭最舒服。曾經把玩過朋友的M6 TTL 0.85X + Summicron-M 35/2 Asph., 覺得35 mm的框用起來相當不舒服。
M6 TTL 0.58X有28 / 90, 50 / 75及35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58X的機身配合28 mm鏡頭最舒服。還有一個心得,當使用24 mm鏡頭時,把眼睛貼近觀景器,觀景器的整個外框大約就是24 mm的範圍,這樣可以省掉使用外接24 mm取景器的麻煩。
M6 TTL的優缺點在哪裡呢? "個人"心得如下:
優點:
1. 觀景器似乎比M6 Classic稍微亮一點。
2. 價格比後來的MP平易近人多了。
缺點:
1. 快門轉盤很醜。
2. 快門的聲音似乎比M6 Classic稍微大一點。
至於許多人提及的耗電問題,我倒是覺得還好耶。
這台M6 TTL用得相當少,因為一年後買入Konica Hexar RF當副機,可是乞丐趕廟公,Hexar RF的出機率遠遠高於M6 TTL,結果這台M6 TTL就一直在防潮箱當寓公了。
1998年因為個人經濟因素把所有的Leica M系列相機都賣掉了,2001年初向朋友買入一台二手的Leica TTL 0.72C Silver Chrome,加上託家父購買的Summicron-M 35/2 Pre-Asph.,靠這一機一鏡再次回到Leica M系列的懷抱。
之前用慣了小盤 (快門轉盤) 的M6 Classic / M4-P / M2及M3,對M6 TTL那個大轉盤有點感冒。雖然大盤在人體工學上比較好轉,但是對我這個頑固的Leica保守派來說,那個大盤相當不美觀。
Leica M系列從M3開始,經由M2 / M1 / M4 / M4-2 / M4-P到M6 Classic為止,都保持了相同的相機高度 (M5及CL這兩個當初Leica的旁門左道斜道不要算進去,因為當年一些Leica的頑固份子對M5及CL 這兩個大小便當盒相當感冒,不過沒想到M5這些年來媳婦熬成婆而鹹魚翻身,讓M5在Leica迷中的冤情能夠翻案),不過1998年的M6 TTL悄悄的長高2.5 mm了。
M6 TTL,除了傳統的Silver Chrome及Black Chrome外,分別有0.72X及0.85X兩種倍率的觀景器供選擇,後來2000年時又出了個0.58X的機身來配合眼鏡族使用廣角鏡頭。
0.72X倍率的觀景器是由1958年的M2創始的,之後的M4 / M5 / M4-2 / M4-P及M6 Classic都保持著這個倍率,M6 TTL之後的M7及MP也是這個倍率 (當然也有少數的0.85X,至於有沒有0.58X我就不清楚了)。
M6 TTL 0.72X有28 / 90, 35 / 135及50 / 75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72X的機身配合35 mm鏡頭最舒服。
M6 TTL 0.85X接近M3的0.91X,有35 / 135, 50 / 75及90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85X的機身配合50mm鏡頭最舒服。曾經把玩過朋友的M6 TTL 0.85X + Summicron-M 35/2 Asph., 覺得35 mm的框用起來相當不舒服。
M6 TTL 0.58X有28 / 90, 50 / 75及35這三組取景框,我覺得0.58X的機身配合28 mm鏡頭最舒服。還有一個心得,當使用24 mm鏡頭時,把眼睛貼近觀景器,觀景器的整個外框大約就是24 mm的範圍,這樣可以省掉使用外接24 mm取景器的麻煩。
M6 TTL的優缺點在哪裡呢? "個人"心得如下:
優點:
1. 觀景器似乎比M6 Classic稍微亮一點。
2. 價格比後來的MP平易近人多了。
缺點:
1. 快門轉盤很醜。
2. 快門的聲音似乎比M6 Classic稍微大一點。
至於許多人提及的耗電問題,我倒是覺得還好耶。
這台M6 TTL用得相當少,因為一年後買入Konica Hexar RF當副機,可是乞丐趕廟公,Hexar RF的出機率遠遠高於M6 TTL,結果這台M6 TTL就一直在防潮箱當寓公了。
大的快門轉盤沒有M6 Classic的轉盤好看。
Leica M6的紀念機多如牛毛,一般版M6 / M6 TTL的軍艦部完全空白,方便在上面刻字及圖案,可是刻了字及圖案後,再加上限量生產,價格就...........。
很懷疑,有多少M6 TTL的用戶會去好好的利用TTL閃燈功能?
鏡頭釋放鈕少了紅點。
M6 TTL共有0.72X, 0.58X及0.85X三種倍率的觀景窗。
機頂高了2.5mm。
Konica Hexar RF:
2001年1月,老婆大人幫我從台灣帶回一台Konica Hexar RF,這是我第一台,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台”M接環的電子相機”,這台Hexar RF也是我用過的M接環相機中,吃了最多底片的相機。
2000年年底買了台 二手的M6 TTL,在中斷兩年沒有RF相機後再次使用連動測距相機。M6 TTL除了一些小細節外,跟M6 Classic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那時用朋友的Summilux-M 35/1.4 Pre-Asph.及Voigtlander 15/4.5拍了不少街頭攝影,但是用Leica M6 TTL在街頭攝影必須換底片時有點麻煩,剛好Konica Hexar RF上市不久,吸引了我的眼球。
Hexar RF最大的賣點在於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及自動上片回片,這兩樣功能對街頭攝影有相當大的幫助。80年代雖然有Minolta的CLE,但是CLE在手動曝光 時是”道地”的手動曝光,因為手動曝光時沒有測光表! 想想看,一台有手動曝光及光圈先決自動曝光的相機,只有AE時測光表能用,那麼誰要用沒有測光表的手動測光模式?加上CLE也沒有零件維修 了,Konica Hexar RF的出現,讓那些希望自動曝光的M系列用戶感到興趣。
但是Konica這個”品牌”及”連動測距儀”讓Konica吃盡了苦頭。
雖然套機那支KM 50mm f:2的畫質與Summicron-M 50mm f:2差不多,但是大部分買Hexar RF的用家大都已經擁有Leica鏡頭,所以許多人都只買機身,或是買套機後再把那支KM 50mm f:2賣掉。
Hexar RF在Leica M7出來前還稍微風光了一小段時間,滿足了Leica M系列用家希望光圈先決相機的需要。但是Leica M7出來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Leica用戶對於品牌的忠實度相當深厚,那些希望有AE M機的買主大都改買M7了。
Konica在連動測 距儀也吃盡了苦頭,不知道是哪一間公司幫Konica代工製造連動測距儀?許多Hexar RF在無限遠時,對焦的黃斑無法完全上下左右完全重合,或許是Konica瞭解他們的連動測距儀在精密度上無法與Leica相比,所以就設計了一個相當容易調整上下左右重合的方式。
挖開機頂的小黑蓋,裡面有一個螺絲可以調整左右重合,還有一個輪狀的東西,那是調整上下重合的。Konica為了怕那個輪狀的東西鬆動,特地上了膠,要調整前必須先把黏膠弄開,調整後再點一點強力膠固定。
我那台Hexar RF買來後就有無限遠無法完全重合的問題,經寫信到美國Konica公司詢問後,他們給我一個相當清楚的答覆及解說,讓我能輕易的DIY焦點的問題 (相當 不同待遇的是之前有寫了幾封信給台灣的Konica代理商,詢問如何調整?結果是完全石沈大海,根本就不鳥我,很遺憾Konica在台灣的代理商不理想),調整後跟Leica M鏡的相容性是100%。
那台Hexar RF搭配Summicron-M 35/2 Pre-Asph., Voigtlander 15/4.5, Voigtlander 25/4及Voigtlander 75/2.5幫我拍了不少喜歡的照片,有了Hexar RF新歡後,M6 TTL這個舊愛就落入冷宮了,長年躺在防潮箱裡嘆息主人不重視它。
這些年來覺得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 光圈優先自動曝光,還有曝光記憶鎖。
2. 自動上片回片。
3. 逆光時對焦比M6還不容易耀光。
4. 橡皮及凸出的小握把比Leica M好抓。
5. 達到1/4000的快門速度,對大光圈鏡頭的使用更方便(可惜Leandro沒有像Noctilux-M 50/1, Summilux-M 35/1.4 Asph., Summicron-M 28/2 Asph., Summilux-M 75/1.4, Summicron-M 90/2 AA.....等大眼睛,用的鏡頭都是一些小光圈的鏡頭)。
6. 0.60X的觀景窗,使用25mm鏡頭時不必使用外接觀景器。
7. 省電,兩顆CR2可以用很久。
缺點:
1. 快門時滯,80-120 MS的快門時滯難以忍受。
2. 0.60X的觀景窗,對焦的精確度不如傳統的0.72X。
3. 沒有機械快門聲音的快感。
4. 黑色的塗裝有點容易調漆,尤其是閃光燈座後面那塊銅片及開機關機的撥桿。
5. 曝光補償轉盤沒有鎖。
6. 取景亮框撥桿在買來後沒多久就掉了。
Hexar RF有點生不逢時,出來沒多久後Leica M7就出來了,加上數位的衝擊,所以後來就草草停產了。
我在2006年5月開始使用數位SLR,這段時間反而是把玩機械Leica M機的機會, 遠高於使用Hexar RF拍照。
平時使用數位相機拍照,會覺得把玩Leica M系列機械相機事件很有趣的是,但是極度電子化的Hexar RF卻缺乏了那種機些相機的趣味性,在數位相機橫行的今天,Hexar RF的地位大概會越來越尷尬。
2000年年底買了台 二手的M6 TTL,在中斷兩年沒有RF相機後再次使用連動測距相機。M6 TTL除了一些小細節外,跟M6 Classic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那時用朋友的Summilux-M 35/1.4 Pre-Asph.及Voigtlander 15/4.5拍了不少街頭攝影,但是用Leica M6 TTL在街頭攝影必須換底片時有點麻煩,剛好Konica Hexar RF上市不久,吸引了我的眼球。
Hexar RF最大的賣點在於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及自動上片回片,這兩樣功能對街頭攝影有相當大的幫助。80年代雖然有Minolta的CLE,但是CLE在手動曝光 時是”道地”的手動曝光,因為手動曝光時沒有測光表! 想想看,一台有手動曝光及光圈先決自動曝光的相機,只有AE時測光表能用,那麼誰要用沒有測光表的手動測光模式?加上CLE也沒有零件維修 了,Konica Hexar RF的出現,讓那些希望自動曝光的M系列用戶感到興趣。
但是Konica這個”品牌”及”連動測距儀”讓Konica吃盡了苦頭。
雖然套機那支KM 50mm f:2的畫質與Summicron-M 50mm f:2差不多,但是大部分買Hexar RF的用家大都已經擁有Leica鏡頭,所以許多人都只買機身,或是買套機後再把那支KM 50mm f:2賣掉。
Hexar RF在Leica M7出來前還稍微風光了一小段時間,滿足了Leica M系列用家希望光圈先決相機的需要。但是Leica M7出來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Leica用戶對於品牌的忠實度相當深厚,那些希望有AE M機的買主大都改買M7了。
Konica在連動測 距儀也吃盡了苦頭,不知道是哪一間公司幫Konica代工製造連動測距儀?許多Hexar RF在無限遠時,對焦的黃斑無法完全上下左右完全重合,或許是Konica瞭解他們的連動測距儀在精密度上無法與Leica相比,所以就設計了一個相當容易調整上下左右重合的方式。
挖開機頂的小黑蓋,裡面有一個螺絲可以調整左右重合,還有一個輪狀的東西,那是調整上下重合的。Konica為了怕那個輪狀的東西鬆動,特地上了膠,要調整前必須先把黏膠弄開,調整後再點一點強力膠固定。
我那台Hexar RF買來後就有無限遠無法完全重合的問題,經寫信到美國Konica公司詢問後,他們給我一個相當清楚的答覆及解說,讓我能輕易的DIY焦點的問題 (相當 不同待遇的是之前有寫了幾封信給台灣的Konica代理商,詢問如何調整?結果是完全石沈大海,根本就不鳥我,很遺憾Konica在台灣的代理商不理想),調整後跟Leica M鏡的相容性是100%。
那台Hexar RF搭配Summicron-M 35/2 Pre-Asph., Voigtlander 15/4.5, Voigtlander 25/4及Voigtlander 75/2.5幫我拍了不少喜歡的照片,有了Hexar RF新歡後,M6 TTL這個舊愛就落入冷宮了,長年躺在防潮箱裡嘆息主人不重視它。
這些年來覺得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 光圈優先自動曝光,還有曝光記憶鎖。
2. 自動上片回片。
3. 逆光時對焦比M6還不容易耀光。
4. 橡皮及凸出的小握把比Leica M好抓。
5. 達到1/4000的快門速度,對大光圈鏡頭的使用更方便(可惜Leandro沒有像Noctilux-M 50/1, Summilux-M 35/1.4 Asph., Summicron-M 28/2 Asph., Summilux-M 75/1.4, Summicron-M 90/2 AA.....等大眼睛,用的鏡頭都是一些小光圈的鏡頭)。
6. 0.60X的觀景窗,使用25mm鏡頭時不必使用外接觀景器。
7. 省電,兩顆CR2可以用很久。
缺點:
1. 快門時滯,80-120 MS的快門時滯難以忍受。
2. 0.60X的觀景窗,對焦的精確度不如傳統的0.72X。
3. 沒有機械快門聲音的快感。
4. 黑色的塗裝有點容易調漆,尤其是閃光燈座後面那塊銅片及開機關機的撥桿。
5. 曝光補償轉盤沒有鎖。
6. 取景亮框撥桿在買來後沒多久就掉了。
Hexar RF有點生不逢時,出來沒多久後Leica M7就出來了,加上數位的衝擊,所以後來就草草停產了。
我在2006年5月開始使用數位SLR,這段時間反而是把玩機械Leica M機的機會, 遠高於使用Hexar RF拍照。
平時使用數位相機拍照,會覺得把玩Leica M系列機械相機事件很有趣的是,但是極度電子化的Hexar RF卻缺乏了那種機些相機的趣味性,在數位相機橫行的今天,Hexar RF的地位大概會越來越尷尬。
如何調整Hexar RF的無限遠完全重合?
左右無法完全重合:
1. 用小螺絲起子小心地將機頂的小蓋子(閃光燈熱座前面的那個小蓋子)挖開.
2. 將機身裝上鏡頭,把對焦距離轉對無限遠.
3. 將相機固定在腳架上,把觀景器裏對焦的小框框對準遠方的大樓或是線條.
4. 當機頂的小蓋子打開後,用小手電筒去照裏面,你會發現裏面有一個小螺絲及一個小輪子般的轉盤.
5. 如果是左右無法完全重合的話,那麼拿支小螺絲起子去調整那個小螺絲,一直到對焦框左右完全重合為止,調的時候要小心慢慢調,不要一次調太多.
6. 將機頂的小蓋子裝回去.
上下無法完全重合:
1. 用小螺絲起子小心地將機頂的小蓋子(閃光燈熱座前面的那個小蓋子)挖開.
2. 將機身裝上鏡頭,把對焦距離轉對無限遠.
3. 將相機固定在腳架上,把觀景器裏對焦的小框框對準遠方的大樓或是線條.
4. 當機頂的小蓋子打開後,用小手電筒去照裏面,你會發現裏面有一個小螺絲及一個小輪子般的轉盤.
5. 如果是上下無法完全重合的話,用小螺絲起子慢慢的將輪盤上的黏膠撥掉,那個黏膠的用途是固定輪盤.
6.. 用小螺絲起子去轉動輪盤,一直到觀景器裏的對焦框上下完全重合,調的時候要小心慢慢調,不要一次調太多.
7. 用一點點的強力膠稍微固定輪盤.
8. 將機頂的小蓋子蓋回去.
左右無法完全重合:
1. 用小螺絲起子小心地將機頂的小蓋子(閃光燈熱座前面的那個小蓋子)挖開.
2. 將機身裝上鏡頭,把對焦距離轉對無限遠.
3. 將相機固定在腳架上,把觀景器裏對焦的小框框對準遠方的大樓或是線條.
4. 當機頂的小蓋子打開後,用小手電筒去照裏面,你會發現裏面有一個小螺絲及一個小輪子般的轉盤.
5. 如果是左右無法完全重合的話,那麼拿支小螺絲起子去調整那個小螺絲,一直到對焦框左右完全重合為止,調的時候要小心慢慢調,不要一次調太多.
6. 將機頂的小蓋子裝回去.
上下無法完全重合:
1. 用小螺絲起子小心地將機頂的小蓋子(閃光燈熱座前面的那個小蓋子)挖開.
2. 將機身裝上鏡頭,把對焦距離轉對無限遠.
3. 將相機固定在腳架上,把觀景器裏對焦的小框框對準遠方的大樓或是線條.
4. 當機頂的小蓋子打開後,用小手電筒去照裏面,你會發現裏面有一個小螺絲及一個小輪子般的轉盤.
5. 如果是上下無法完全重合的話,用小螺絲起子慢慢的將輪盤上的黏膠撥掉,那個黏膠的用途是固定輪盤.
6.. 用小螺絲起子去轉動輪盤,一直到觀景器裏的對焦框上下完全重合,調的時候要小心慢慢調,不要一次調太多.
7. 用一點點的強力膠稍微固定輪盤.
8. 將機頂的小蓋子蓋回去.
Canon P:
Canon P雖然不是我的第一台相機,但是對我的影響相當大,一直同時連動測距相機及SLR相機,也用RF相機拍了一些還可以的速寫/街頭/人文及都市風景照片。
當初那台Canon P於1986年初與朋友交換了Rollei 35S,所以借用以下網頁的照片來補充說明:http://www.photoethnography.com/ClassicCameras/index-frameset.html?CanonP.html~mainFrame
當初那台Canon P於1986年初與朋友交換了Rollei 35S,所以借用以下網頁的照片來補充說明:http://www.photoethnography.com/ClassicCameras/index-frameset.html?CanonP.html~mainFrame
Canon P簡潔的設計比後來的7S好多了,印象中的規格如下:
接環: Leica LTM接環。
快門: 1 - 1/1000, B, X全機械快門。
快門簾: 鈦質橫走式快門。
取景框: 記得應該是35/50/100三個焦距。
當初那台Canon P是1982年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及復興南路交叉口附近一間中古店買的,老闆好像是位香港人,店的轉角有間銀箭彩色沖洗。
當時使用的鏡頭為50/1.8及35/2,這台相機跟日後用的Leica M4-P練了目測測光的本領,那時候拍正片都還OK。
第一台RF相機是祖父送的Canon 7S,再來經這台Canon P後, 陸陸續續用過Leica M4-P, M6 Classic, M2, M6 Titanium, M3, M6 TTL, Konica Hexar RF........,雖然已經多年沒用RF相機拍照了,但是對Canon P還是相當懷念。
接環: Leica LTM接環。
快門: 1 - 1/1000, B, X全機械快門。
快門簾: 鈦質橫走式快門。
取景框: 記得應該是35/50/100三個焦距。
當初那台Canon P是1982年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及復興南路交叉口附近一間中古店買的,老闆好像是位香港人,店的轉角有間銀箭彩色沖洗。
當時使用的鏡頭為50/1.8及35/2,這台相機跟日後用的Leica M4-P練了目測測光的本領,那時候拍正片都還OK。
第一台RF相機是祖父送的Canon 7S,再來經這台Canon P後, 陸陸續續用過Leica M4-P, M6 Classic, M2, M6 Titanium, M3, M6 TTL, Konica Hexar RF........,雖然已經多年沒用RF相機拍照了,但是對Canon P還是相當懷念。
Canon 7S:
Canon 7S擁有的時間約為1981-1986,1986年出國前送給了家兄。
這是我的第一台相機,是祖父送的禮物。當初不知道這台相機是Canon連動測距相機的旗艦,也不知道是Canon最後一台可換鏡頭的連動測距相機,雖然嚴格來說還有一台7SZ,但是產量相當稀少。
那時候對這台7S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興趣,因為當時老爸用的是Leica M4及Hasselblad 500CM,祖父用的是Leica M2, Hasselblad 500C及Contax RTS 2,叔叔用的是Rolleiflex及Canon P,所以說沒有對Canon 7S發燒。
那時候老爸根本不讓我摸他的Leica跟Hasselblad,摸過機次祖父的M2 + Summicron 50mm f:2 DR後嚴重中毒倒地,在那個幼小的心靈中(高中二年級)發誓以後一定要用擁有Leica及Hasselblad。
這台相機可以使用當初Canon宣揚國威的產品:50mm f:0.95,雖然畫質不是很好,但是卻是135相機鏡頭中空前絕後的超大眼(在後面排隊的有 Leica 1976年發表的Noctilux-M 50mm f:1及Canon 1989年發表的EF 50mm f:1 L USM。
Canon似乎特別喜歡開發這種超大光圈的鏡頭,135 mm RF相機及SLR相機用的鏡頭中,最明亮的鏡頭都是Canon的。
當初祖父送的這台7S配的鏡頭是50mm f:1.8,記得那時候曾經在博漢特區博愛路漢口街一帶看到一支Canon 50mm f:0.95出售,我在櫥窗前流了滿地的口水,但是他的售價對一位高中生來說是相當相當遙遠的。
操控相當容易上手,是典型的連動測距相機,機 身由於有加入測光表及取景框選擇,所以機身的體積蠻大的,使用背帶搭配小的鏡頭時會稍微往上翹。
印象中它的規格如下:
快門:機械快門,1-1/1000。
測光表:內置測光表,非TTL測光。
快門簾:鈦金屬橫走快門。
取景框選擇:手動調整,有35/50/85/100/135。
記得高二暑假時參加救國團的太平山登山活動隊時,帶的相機就是這台Canon 7S,後來還跟高中同學到陽明山拍照,洗出來的照片比朋友的好不少。第二年(1982)年買了Canon P後,這台7S就很少用了,後來送給家兄。
這是我的第一台相機,是祖父送的禮物。當初不知道這台相機是Canon連動測距相機的旗艦,也不知道是Canon最後一台可換鏡頭的連動測距相機,雖然嚴格來說還有一台7SZ,但是產量相當稀少。
那時候對這台7S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興趣,因為當時老爸用的是Leica M4及Hasselblad 500CM,祖父用的是Leica M2, Hasselblad 500C及Contax RTS 2,叔叔用的是Rolleiflex及Canon P,所以說沒有對Canon 7S發燒。
那時候老爸根本不讓我摸他的Leica跟Hasselblad,摸過機次祖父的M2 + Summicron 50mm f:2 DR後嚴重中毒倒地,在那個幼小的心靈中(高中二年級)發誓以後一定要用擁有Leica及Hasselblad。
這台相機可以使用當初Canon宣揚國威的產品:50mm f:0.95,雖然畫質不是很好,但是卻是135相機鏡頭中空前絕後的超大眼(在後面排隊的有 Leica 1976年發表的Noctilux-M 50mm f:1及Canon 1989年發表的EF 50mm f:1 L USM。
Canon似乎特別喜歡開發這種超大光圈的鏡頭,135 mm RF相機及SLR相機用的鏡頭中,最明亮的鏡頭都是Canon的。
當初祖父送的這台7S配的鏡頭是50mm f:1.8,記得那時候曾經在博漢特區博愛路漢口街一帶看到一支Canon 50mm f:0.95出售,我在櫥窗前流了滿地的口水,但是他的售價對一位高中生來說是相當相當遙遠的。
操控相當容易上手,是典型的連動測距相機,機 身由於有加入測光表及取景框選擇,所以機身的體積蠻大的,使用背帶搭配小的鏡頭時會稍微往上翹。
印象中它的規格如下:
快門:機械快門,1-1/1000。
測光表:內置測光表,非TTL測光。
快門簾:鈦金屬橫走快門。
取景框選擇:手動調整,有35/50/85/100/135。
記得高二暑假時參加救國團的太平山登山活動隊時,帶的相機就是這台Canon 7S,後來還跟高中同學到陽明山拍照,洗出來的照片比朋友的好不少。第二年(1982)年買了Canon P後,這台7S就很少用了,後來送給家兄。
照片來源是向Canon相機博物館 http://www.canon.com/camera-museum/camera/film/data/1956-1965/1965_7s.html?lang=us&categ=crn&page=1956-1965 及蜂鳥論壇 http://www.fengniao.com/secforum/sec_showthread.php?threadid=272649 借用的,主要是讓各位看官瞭解Canon 7S長得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