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OS敗家史 (SLR, DSLR, M serie, R serie, lens, flash)
這篇的目的是把用過的器材整理出來, 並列出簡單的使用心得.
使用時間: 1995 - 2000.
Canon EOS-1是我的第一台自動對焦單眼相機.
從1981年開始玩相機後:
SLR: 用Pentax系統 (雖然曾短暫用過Nikon FM2).
RF: 剛開始使用Canon, 後來改成Leica.
1995年決定要購買AF SLR, 那時候在Nikon的F90及Canon的EOS-5之間猶豫不決, 本來是偏向購買Canon, 但是家父的建議是買Nikon F90。
幾乎就要購買F90了, 一台二手的EOS-1的出現讓我決定用Canon, 覺得Canon實在還不錯耶, 對焦迅速, 能夠全時手動對焦, 加上堅固耐用的機身.
好吧, 就用Canon了, 一直用到現在還是忠實地用家.
那時候還不敢一次到位買L鏡,先買幾支中階的USM鏡頭來試試看, 反正如果用不喜歡的話, 再賣掉也不會賠太多.
就這樣先後買進EF 28-105/3.5-4.5 USM, 70-210/3.5-4.5 USM, EF 20-35/3.5-4.5 USM, EF 100/2.8 Macro, Sigma APO Macro 400/5.6 HSM.......,到1999年才購入人生前兩支L鏡: EF 28-70/2.8 L USM & EF 70-200/2.8 L USM.。
EOS-1在Canon相機的歷史上算是大功臣一個. 他可敬的對手Nikon從大F開始就站穩了專業市場, 接下來的F2, F3也都在專業市場贏過Canon F1, F1n, New F1的佔有率.
但是EOS系統開始, Nikon跟Canon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Canon從EOS-1開始擴充在專業市場的佔有率, 甚至在體育及生態攝影嚴重威脅到Nikon, 慢慢的, 體育競賽場幾乎清一色的白色大砲, 搭配的都是EOS-1 / 1N及1V這個等級的專業相機.
1995年購入EOS-1後, 用了幾乎14年的Pentax系統在我的私人攝影方面幾乎正式退休, 轉而都放在店裡做翻拍及普通身份證照的工作.
這台EOS-1從阿根廷拍到巴西, 也曾經帶到新加坡, 台灣及大陸, 一直到2000年才賣給一位職業攝影師, 結束了在我手中5年的服役.
優點:
1. 專業級旗艦, 堅固耐用.
2. 100%的取景窗及相當棒的手感.
3. 配合環形馬達USM鏡頭時, 對焦相當迅速.
4. 有多種個人喜好設定可以使用.
缺點:
1. 回片聲音過大, 一次在教堂拍攝建築, 極其寧鏡的環境下拍完自動回片, 那種聲音真的是驚天動地.
2. A-TTL閃燈系統, 配合540 EZ及ML-3環閃時常會過曝.
大概是1996或是1997年吧? 買了一台EOS-500 KIT, 連EF 35-80/4-5.6 USM, 買來給老婆大人拍生活照.
但是老婆對這個大小的相機似乎不怎麼感興趣, 覺得太大不方便, 而我用了幾次後, 也覺得有點玩具, 就賣掉了.
優點:
1. 體積小, 價格便宜.
2. 以那個等級的相機來說, 功能算是強大的.
缺點:
1. 塑膠味太重.
2. 手感差.
3. 觀景器看出去就不怎麼爽.
4. 快門時滯太長.
使用時間: 1998 - 2000.
1998年購入, 買來當EOS-1的備機.
以它的價位而言, 擁有很好的機身質感, 不過快門時滯還是有點長.
1995年, 繼EOS-5後, Canon發表了第二台眼控對焦相機: EOS-50E, 也是第一台可以水平及垂直眼控對焦的相機 (EOS-5只能在水平拍攝時有眼控對焦功能).
雖然它的功能沒有EOS-5來得強, 但是部分金屬表面的機身及加強的左肩控制盤質料, 都為EOS-50E加分.
EOS-50E在北美市場稱為EOS Elan IIE, 雖然名稱不同, 但是功能完全一樣. EOS-50E除了極少部分的機身是黑色的外, 絕大部分的機身是香檳色的機身.
1995年購入EOS-1後, 在一段時間的使用後, 決定繼續使用EOS系統 (一直到現在還是對EOS系統沒有變心), 過了三年後買了EOS-50E作為副機, 可以一台用長焦, 另一台用廣角鏡頭.
人是不能寵的, 用慣EOS-1後, 覺得EOS-50E的快門時滯過長, 機身的手感也沒有EOS-1來得好, 所以那台EOS-50E後來大都用來拍攝家庭照片.
1999年購入EOS-3後, EOS-50E就很少用了.
優點:
1. 部分機身有金屬外殼,質感比EOS-5來得好。
2. 機身左側的曝光控制盤材料有加強,不像EOS-5容易故障。
3. 水平及垂直拍攝均可眼控對焦。
4. 第一台有E-TTL功能的EOS相機,讓閃燈拍攝的曝光更正確。
5. 選配的電池盒使用4顆AA電池,兼負垂直把手的功能,有快門按鈕, 增加垂直拍攝時的方便性。
6. 外型很漂亮.
缺點:
1. 快門時滯跟EOS-1相比非常長。
2. 沒有重點測光。
3. 塑料反光鏡室組及過片導軌。
4. 機背的材質為硬塑膠, 沒有使用橡皮, 握感較差.
使用時間: 1999 - 2011, 是我用過的EOS底片相機裡, 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台.
1998年年底, Canon發表了當時最先進的Canon相機, 造成了市場的轟動, 有幾個突出的特色:
1. 45點自動對焦。
2. 鏡頭最大光圈為f:8時還能自動對焦, 這個功能只有後來的1V, 1D, 1DS, 1D Mark II, 1DS Mark II, 1D Mark IIN, 1D Mark III及1DS Mark III...有繼續保持, 也就是說: EOS-3是當年唯一一台非1系列而有此功能的相機.
3. 測光系統非常準確及先進, 重點測光時可以達到在8個不同位置測出曝光值後相機運算出平均值.
4. 眼控對焦, 不過玩了幾次後就沒再玩了.
5. E-TTL閃燈功能, 甚至在配合多盞離線閃燈時還能達到E-TTL.
6. 終於把快門線及位置改良了.
7. 明亮的觀景窗, 配合原廠的雷射對焦屏非常明亮, 後來換了井字格狀對焦屏後, 發現明亮度差了1/2到2/3格.
1999年6月, 買了EOS-3, 這部相機一直當作主機使用, 一直到2006年買了DSLR EOS-350D後, EOS-3用的機會就變得相當少, 一直丟著, 2011才賣掉.
1999年到2006年這些年來, 以EOS-3搭配EOS-1 / EOS-1N使用, EOS-3配合望遠鏡頭及微距鏡頭, EOS-1N使用廣角及標準焦段, 南征北討從西北高原區到南部安地斯山脈, 這段期間應該是吃底片最多的時期.
為什麼說是吃底片最多的時期?有兩個原因:
1. 2001年底12月阿根廷經濟風暴後, 百業蕭條, 我從事的彩色沖洗業更是門可羅雀, 由於阿幣貶值三倍, 阿根廷國內旅遊變得便宜許多, 因此那幾年來開車跑了許多地方. 西北高原區有拍不完的人文題材, 南部安地斯山脈湖光山色, 是露營及度假的好地方.
2. 2001年底, 與數位好友創立Tigre攝影俱樂部, 並開始參加全國沙龍及國際沙龍, 那幾年來相機吃了許多底片 (2006年6月起開始吃記憶卡), 要常拍照才有照片參賽 (於2009年5月份起不再參加全國及國際沙龍).
EOS-3還有一個優點, 由於它的大嘴巴 (EF接環) 及明亮的觀景器,透過接環來使用Leica / Contax / Nikon及42mm羅牙鏡頭是種體會不同牌子鏡頭調性的好辦法, 有位朋友特地買了EOS-3來用Leica R系列的望遠鏡頭.
優點:
在特色那部分說了一大堆了, 這裡就不重複了.
缺點:
1. 手感不夠好, 機背沒有防滑的橡皮, 為了這個原因, 還買了個日期機背, 就為了那塊橡皮.
2. 機頂的軍艦部外型實在有夠醜, EOS-1N及EOS-1的機頂就漂亮多了.
3. 快門線的蓋子容易掉 (密笈: 把蓋子放在快門線的一個洞內, 然後機身都不要去用那個蓋子, 雖然是很鴕鳥的作法, 但是至少不會掉).
4. 沒有像EOS-50或是EOS-30那種電池室 / 垂直把手, 必須買PB-E2或是PE-E1強力馬達才能達到垂直把手的功能, 相機變得又大又重。
雖然有一種使用4顆AA電池的電池室, 但是沒有快門按鈕.
使用時間: 2002-2006.
這台應該是所有用過的EOS底片相機裡, 最讓我信任的一台
我擁有過的兩台EOS 1系列頂級機, 都是在快停產或是剛停產沒多久時買入二手機, 這樣子出血比較沒那麼多.
1995年買入EOS-1, 2002年買入EOS-1N, 以準專業機的新機價格就可以擁有頂級機的功能.
仔細回想起來, 買過許多日系的頂級專業機, 如Nikon F Pentaprism, F Photomic TN, F2 SB, F2 A, F2 AS, F3 HP, Canon old F-1, F-1N, New F-1, T90, EOS-1, EOS-1N, Pentax LX...., 在這些相機裡沒有一台是買全新的, 全部都是買二手機.
1999年購入EOS-3新機 (這是我買過最貴的日系底片相機, 而且還不是旗艦機型), 2000年將EOS-1賣給一位職業攝影師後, 總覺得一台機身有點不足, 後來在2002年購入了這台二手的EOS-1N.
以個人的喜好來說, EOS-1N的外型是最漂亮的EOS底片機, 尤其是機頂凸出五菱鏡的位置, 大小剛好, 相當圓滑.
EOS-1有著過於壯大的機身, 和正面看去小小凸出的機頂, 有點類似Old F1, 有種不夠大方的感覺。
EOS-3的機頂五菱鏡凸出部分, 卻因為混雜著曲線與剛硬的線條, 覺得有點醜, 後來的EOS-1V就有了圓滑的線條, 但是我還是覺得EOS-1N最漂亮.
EOS-1N的功能可以說是EOS-1 + EOS-5, 有著EOS-1的強壯及專業相機功能, 加上EOS-5的對焦系統 (扣掉眼控對焦), 是台中規中矩的專業相機.
好幾年的時間, 搭配1N及EOS3使用, EOS-1N使用廣角及標準變焦鏡頭, EOS-3使用長焦及微距鏡頭, 很好的搭配.
2006年5月購入數位單眼相機EOS-350D後, EOS-1N功成身退, 我把他割愛, 只留下EOS-3作為唯一的EOS底片機.
買家購買前要求我把EOS-1n拿到Canon服務中心做個檢查, 當然機況相當良好, 檢查報告指出那台EOS-1N的快門啟動次數不到6000次, 以專業相機的標準來說, 可以說用得相當少.
優點:
1. 堅固耐用.
2. 100%視野的觀景器.
3. 質感相當好, 人體工學亦相當好.
缺點:
1. 沒有價格平易近人的電池盒兼垂直把手, 必須購買笨重及昂貴的Power Boster.
2. A-TTL閃光系統沒有E-TTL來得準確.
3. 快門線的位置及安裝方式不理想.
搭配EOS-3使用, 這大概是讓我最後悔買的原廠配件吧? 那6-7年裡用不到10次.
使用時間: 2000 - 2011.
當初買這個機背並不是為了打印日期在底片上, 純粹是因為這個機背有一塊橡皮, 握起來手感好很多.
使用時間: 2006 - 2017.
350D是當時最便宜的Canon單眼相機了, 顏色不錯, 但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 CMOS的畫素實在太少了, 只有8 MP.
接下來2008年買了40D, 2009年買了5D Mark II後, 這台350D就很少用了, 留在家裡給家人用, 到2017年才便宜賣掉.
優點:
1. 便宜, 是當時最便宜的機身了.
2. 顏色蠻耐看的.
3. 體積小.
缺點:
1. LCD螢幕超迷你.
2. 快門時滯長了點.
3. 機身的塑料味太重.
4. 以現代眼光來看, ISO超悲劇.
使用時間: 2008 - 2016.
隔年2009年買了全畫幅的5D Mark II後, 5D Mark II成主力相機, 40D變副機, 大都搭配EF 100-400/4.5-5.6 L IS USM拍攝生態.
優點:
1. 快門時滯比350D短多了, 對於拍生態方便很多.
2. LCD終於放大了, 有現代相機的水準.
3. 百平衡不錯.
4. 終於有了"AF-ON"按鈕, 從1995年開始使用EOS後, 我一直使用大拇指啟動AF, 以前都要設定米字鍵啟動, 現在終於有獨立按鈕了.
5. 機背的轉盤也回來了, 多年來一直用來調整曝光補償.
缺點:
1. ISO不理想.
2. 只有10 MP, 在需要裁切的情況下, 畫素就不夠了.
3. LCD的解像力偏低, 容易以為照片沒準焦.
使用時間: 2009 - 2017
2009年一月購入, 用了八年, 後來換成5D Mark IV.
這台應該是我持續使用最久的數位相機, 2008年底5D Mark II發表時算是驚天動地, 因為把CMOS提高到21 MP, 在當年幾乎都是10 - 12 MP的時代, 21 MP算是劃時代的, 而且他的錄影在當時也是非常的先進.
優點:
1. 21 MP的像素, 在當時算是非常高像素.
2. 有Live View方便方便取景.
3. 機身非常扎實.
4. 有錄影功能, 雖然我從來不用.
5. 那塊LCD的顏色跟解析力很不錯.
缺點:
1. 對焦點太少, 而且都偏中間.
2. ISO跟後來的相機比起來算差的.
3. 他的白平衡有時會有點怪怪的.
4. 感覺色調有點偏冷.
5. 沒有翻轉螢幕.
這台70D的使用非常少, 買這台的原因是把2008年買的老40D升級, 搭配5D Mark II全幅機使用.
從2009年開始, 我都是全幅FF機身 (5D Mark II) 搭配APS-C機身使用 (40D), 40D太老了, 跳過50D及60D, 換成較新的70D.
2017年6月買了EOS M5後發現, M5雖然反應及操作上不如70D, 但是離70D不會太遠, 畫素也高 (24 MP).
原本買M5只是要代替小M (第一代EOS M), 意外發現一台相機可以取代兩台來用, 取代小M的城市用機功能, 及APS-C單眼備機.
優點:
1. 翻轉螢幕, 非常方便.
2. 顏色漂亮.
3. ISO比40D進步不少.
4. 白平衡不錯.
缺點:
1. 高ISO還是還是有進步空間.
使用時間: 2017-2019.
2017年6月購入, 用來取代服役八年的5D Mark II.
如果當年的EOS 3 是我的末代底片EOS相機, 那麼這台5D Mark IV就是我的末代EOS DSLR (數位單眼).
優點:
1. 30 MP剛剛好, 不會像5D S那麼多 (50 MP), 也不會像5D Mark II稍微偏低了 (21 MP).
2. 在當時, 5D Mark IV的CMOS, 擁有Canon最優秀的DR寬容度, 對拍風景會比5D Mark II好.
3. 他的HDR算自然, 不會太假.
4. 維持一貫5D系列的堅固耐用.
5. 對焦點多了, 也不會太偏中間.
6. Live view比5D Mark II實用.
缺點:
1. 機身價格太貴了, 是我買過最貴的機身.
2. 沒有翻轉螢幕.
3. 耗電較5D Mark II兇.
這台在我手中算是比較沒有緣分, 2019年買EOS R看看能不能適應? 結果很快進入狀況, 5D Mark IV就冰凍起來沒用了.
使用時間: 2013 - 2017.
Canon在無反相機的起步較慢, 2012年才推出第一台無反相機, 使用APS-C CMOS, 18 MP像素, 可以說是沒有反光鏡的EOS 650D.
體積非常的小, 又擁有高畫質的影像, 缺點是對焦太慢了.
2012年發表時的價格並不便宜, 客源鎖定在一般年輕用戶, 第一年的市場表現不佳, 第二年Canon決定跳水, 降價出售, 2017年下半年起, 開始有不少攝影愛好者或是攝影師, 購入EOS M當隨身機 (我自首).
2013年我先買了EOS M + EF-M 22/2一機鏡, 取代原本的隨身機: S100.
優點:
1. 體積非常小, 能夠有單眼相機的品質, 卻在一個很小的機身.
2. 畫質非常棒, 顏色很漂亮.
3. 觸控螢幕太方便了.
4. 低調, 這在都市拍攝非常理想.
缺點:
1. 對焦慢.
2. 反應慢, 拍攝後的等待時間間隙 (黑屏) 過長, 要開連拍才能改善.
3. 沒有電子觀景器, 大太陽下看不清楚螢幕.
4. 握感較差.
2017年6月購入EOS M5來取代小M.
使用時間: 2017 - 目前服役中.
算是我使用的蠻多的一台相機, 很不錯的畫質, 很小的體積.
優點:
1. 有了EVF, 我終於可以在大太陽下拍攝了.
2. 有了EVF, 拍攝姿勢與傳統方式相同, 相機靠著眼睛拍攝, 可以拿得更穩, 方便使用長鏡頭.
3. 跟一代小M比起來, 對焦真的快多了.
4. 翻轉LCD, 方便低角度拍攝.
5. 連拍速度快, 拍攝鳥類及運動方便不少.
缺點:
1. EVF的顏色過於飽和, 反差亦太大, 從EFV看到的影像跟實際的照片有很大的落差.
2. 容易不小心誤碰設定, 應該是觸控螢幕及按鍵設定的問題.
3. 少了"AF ON"按鍵, 我必須用"*"來代替, 但是"*"字鍵的的位置稍微偏右, 相機拿起來不舒適.
4. 對焦跟DSLR比起來, 還是慢了點.
5. 單張拍攝, 每張拍攝完, 到下一張拍攝之前的時間還是稍微偏長, 無法像DSLR般順暢 (補充: 如果將拍攝完自動顯示兩秒鐘拍攝結果的功能關閉, 會順暢很多).
6. 曝光補償的位置是很古典很漂亮, 但是用慣EOS後, 還是喜歡用後面的轉盤用拇指來轉比較直覺快速, 而不是用機頂的轉盤.
7. 跟DSLR比起來, 電池的續航力較差, 沒辦法, 這是目前Mirrorless相機的宿命.
8. EVF稍微偏小, 戴眼鏡使用時看的角度稍有限制.
9. 電池艙開關的設計有點瑕疵, 有時候會誤觸而使的蓋子有點向外移動, 這麼一來相機就停擺了.
10. HDR模式只有傻瓜模式, 沒辦法自己調ISO / 光圈及快門, 也沒辦法使用兩秒自拍.
11. 縮時攝影無法自訂ISO / 光圈.
1. 更快的反應, 因為我為了拍攝更順暢, 必須把拍完的預覽關閉, 如果M5 Mark II有EOS R的反應速度就OK了.
2. 更快的對焦, 讓拍攝生態更順手, 如果能加入人眼及動物眼睛對焦那就更完美了.
3. 獨立的AF-ON按鍵, 我目前的設定是用*鍵來代替, 位置偏右.
4. EVF的顏色更正確, 反差更準, 目前M5的EVF顏色過度飽和, 反差過大.
5. EVF的橡皮能夠稍微大一點, 軟一點, 讓戴眼鏡的人在陽光下, 能夠有較少的干擾.
6. 翻轉螢幕改成像M50一樣是往旁邊翻轉.
使用時間: 2019 - 目前服役中.
EOS R在2018年年底推出, 網路上的評價褒貶都有, 但是批評的似乎比肯定的多很多, 很多人建議我不要買R, 多觀望一段時間, 因為Canon的一代機大都不怎麼樣.
2019年9月月回台灣探親, 決定買一台EOS R KIT, 連RF 24-105/4 L IS來試試看, 試完後再決定留EOS R? 還是留5D Mark IV?
用了幾天後就決定留EOS R了, 因為那塊CMOS跟5D Mark IV的類似, 機身的操控反應也比EOS M5好很多.
優點:
1. 翻轉螢幕, 方便低角度拍攝.
2. 跟EOS M5一樣用右手大拇指滑動螢幕選擇對焦點, 非常的方便.
3. 反應比M5快很多.
4. EVF也比M5好很多, 色彩飽和度及對比較真實 (M5的EVF反差過大, 過於飽和).
5. 有獨立的AF-ON按鍵.
6. 與5D Mark IV類似的CMOS, 30 MP是個很好的平衡, 寬容度在Canon的相機裡算是優異的.
7. 有RAW CR3, 檔案大小小很多.
8. 使用與5D Mark IV, 5D Mark II & 70D相同相同的電池.
缺點:
1. 那個觸控條不好用.
2. 沒有機背的轉盤, 多年來一直使用機背轉盤來調整曝光補償, 現在要用機頂的轉盤 (使用轉接環時), 位置不大習慣. 如果是RF鏡頭的話, 鏡身上的控制環拿來當曝光補償倒是方便.
3. 外型有點醜.
當時Canon EF接環的廣角變焦鏡頭只有兩支: EF 20-35/2.8 L & EF 20-35/3.5-4.5 USM, 如果以經濟角度來看, EF 20-35/3.5-4.5 USM是較佳的選擇.
優點:
1. 有USM較安靜, 另一支20-35/2.8 L沒有USM.
2. 價格較親民.
缺點:
1. 變形太大.
使用時間: 忘了.
老實說, 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 當初為什麼會買去這支鏡頭? 好像是因為兩個原因:
1. 跟EF 20-35/3.5-4.5 USM相比, 多了18mm這個焦段, 比20mm更廣.
2. 雜誌上對這支鏡頭的評價不錯.
買來以後用不慣, 很快就賣掉了.
我似乎跟Sigma沒緣, 買了幾支Sigma鏡頭後, 都用不慣, 不久就賣了.
使用時間: 2004 - 2004.
使用時間很短的一支鏡頭, 買中古的, 品像很不錯, 但是拍起來怪怪的, 四個角比較軟, 後來賣掉了(當然有告訴買家這個問題), 之後發現是Nikon Coolscan IV ED的問題, 害我錯怪這顆鏡頭.
這支應該是第一批的EF鏡頭, 沒有USM馬達, 對焦有點吵.
使用時間: 2005 - 2016.
這支鏡頭是跟朋友買的, 它陪我從底片機跨到數位相機.
以前用底片機實是超廣角鏡頭, 現在在APS數位相機上變成標準變焦鏡頭了 (等效27mm - 64mm), 2006-2008還沒買FF的5D Mark II之前, 這支EF 17-40/4 L是我在350D及40D上的標準鏡頭.
優點:
1. 焦聚方便, 跟一般的16-35mm相比, 多了36-40mm.
2. 畫質不錯.
3. 有防塵防低功能.
缺點:
1. 四個角的畫質稍微較差一點.
2. 遮光罩的設計像盤子一樣, 收納很不方便.
2015年購入, 用來取代使用多年的EF 17-40/4 L.
這支EF 16-35/4 L IS是我非常喜歡的鏡頭.
優點:
1. 遮光罩體積大幅縮水, 方便攜帶.
2. 遮光罩有安全扣, 不怕不小心碰歪了.
3. 有IS, 可以使用更低的快門速度.
4. 星芒非常的漂亮.
缺點:
1. 除了光圈小了點, 我想不出來有什麼大缺點?
EF 28-105/3.5-4.5 USM:
這是我的第一支EF鏡頭, 1995年買EOS 1進入EOS世界後, 第一支買的鏡頭就是這支了.
一直使用到1999年買EF 28-70/2.8 L USM後, 這支EF 28-105/3.5-4.5 USM退役.
優點:
1. 很方便的焦段.
2. 體積及重量都算小.
3. 濾鏡尺寸很小 (58mm).
缺點:
1. 沒有24mm, 但是在當時24mm開始的標準變焦很少.
2. 畫質當然沒有之後的EF 24-105/4 L IS來得好.
3. 垂頭.
買EOS 500的套機鏡頭, 便宜, 輕便, 畫質OK.
已經忘了使用的時間, 印象中大概是1999 - 2002左右吧.
非常棒的焦段, 24mm開始比28mm開始實用多了.
買的原因應該有二:
1. 24mm.
2. 比EF 28-70/2.8 L USM輕便.
優點:
1. 跟EF 28-105/3.5-4.5 USM相比, 多了24-27mm, 非常的實用.
2. 體積重量都算小, 記得濾鏡應該是67mm.
缺點:
1. 沒有IS.
2. 畫質跟之後的EF 24-105/4 L IS比還是有差.
使用時間:1999 - 2011。
我的第一支L鏡, 1999年在台灣買的, 用來取代原本那支EF 28-105/3.5-4.5 USM.
它的遮光罩大小很誇張, 鏡身結構堅固.
這支鏡頭在2011年賣給一位朋友.
優點:
1. 大光圈.
2. 畫質好.
3. 遮光罩效果很好.
缺點:
1. 笨重.
2. 少了24 - 27mm這段.
3. 少了71 - 105mm這段.
EOS 350D的套機鏡頭, 便宜, 輕便, 畫質OK.
使用時間: 2010 - 2015.
EF 28-70/2.8 L USM的素質雖然非常棒, 但是畢竟涵蓋的焦段有點短, 對於旅行不是很方便, 因此在2010年3月買了EF 24-105/4 L IS.
有點後悔2009年買5D Mark II時, 沒有買Kit組連這支鏡頭一起買, 因為分開買的結果就是比較貴.
這支在2015-12-09, 於智利百內國家公園拍照時, 因為強風吹倒腳架, 所以摔斷陣亡.
EF 24-105/4 L IS (一代鏡, 第二支):
使用時間: 2016 - 2018.
第一支摔斷後, 毫不猶豫再購買一隻EF 24-105/4 L IS, 這支太方便了.
優點:
1. 焦段方便, 24mm開始比28-70/2.8 L IS的28mm方便太多了.
2. 畫質很好.
3. 77mm濾鏡很實用.
4. 有IS.
缺點:
1. 遮光罩沒有安全扣, 很容易不小心碰歪了.
2. 沒有對短鏡身時的鎖定扣, 用久了以後會垂頭.
3. 8道掃把狀的星芒很醜.
4. 變形大了點.
使用時間: 2018-2019.
2018年買了二代的EF 24-105/4 L IS II, 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代鏡沒有遮光罩安全扣, 鏡身長度鎖定扣這兩個缺點, 畫質跟一代鏡幾乎沒差.
優點:
1. 遮光罩有安全扣, 再也不會不小心碰歪了.
2. 可以把鏡身鎖在最短的24mm處, 再也不會垂頭了.
缺點:
1. 變大變重了.
2. 10道掃把狀的星芒還是很醜.
使用時間: 1995 - 2000.
第一支購入的EF 望遠變焦鏡頭, 當時跟EF 28-105/3.5-4.5, 20-35/3.5-4.5, 組成了20-210mm f:3.5-4.5軍團.
優點:
1. 畫質不錯.
2. 體積 / 重量都算輕便.
缺點:
1. 畫質當然沒L鏡好.
2. 會垂頭.
使用時間: 忘了.
沒緣分的鏡頭, 用沒幾次就賣了.
使用時間: 忘了.
比EF 70-210/3.5-4.5稍微大一點而已, 維持相同大小的濾鏡: 58mm.
優點:
1. 輕便.
2. 價格便宜.
缺點:
1. 畫質沒EF 70-210/3.5-4.5好.
2. 會垂頭.
1999年跟EF 28-70/2.8 L USM一起購入的生平第一支L鏡, 這支鏡頭用的很少, 尤其是隔年 (2000年) 買大白 (EF 100-400/4.5-5.6 L IS) 後, 出勤率更低了.
優點:
1. 畫質非常棒.
2. 大光圈.
缺點:
1. 重.
2. 貴.
3. 焦段短了點.
使用時間: 2000 - 2010, 2011 - 2015.
這支鏡頭算是我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支鏡頭, 拍攝生態 / 體育 / 人文及風景都方便.
優點:
1. 焦段太方便了, 大勝小白EF 70-200/2.8 L.
2. 有IS, 手持拍攝方便.
缺點:
1. 畫質跟小白差一截.
2. 推拉式的變焦不理想.
3. 遮光罩用久了會變得很鬆.
以前就擁有過沒有IS版的小白, 但是用的很少, 後來賣掉了, 大部分的時間使用EF 100-400/4.5-5.6 L IS.
但是畢竟EF 100-400/4.5-5.6 L IS, 在100-200 mm端的成像遠不如EF 70-200/2.8 L, 所以就又買了這支二手的EF 70-200/2.8 L IS.
使用的機會還是不多, 印象中有帶去祕魯及古巴.
這支鏡頭最後還是相同的命運: 賣掉.
優點:
1. 有了IS, 方便手持拍攝.
2. 畫質很棒.
3. 大光圈.
缺點:
少了201 - 400mm, 便利性沒有大白EF 100-400/4.5-5.6 L IS來的好.
使用時間: 2015 - 目前服役中.
2015年年底購入, 用來取代使用多年的大白一代鏡EF 100-400/4.5-5.6 L IS.
優點:
1. 畫質比一代鏡進步很多.
2. 變焦終於換成傳統的雙環式了 (一個環變焦, 一個環手動對焦).
3. 遮光罩有安全扣環, 再也不會鬆動了.
4. 遮光罩有個可以開啟的小洞, 方便使用CPL (雖然不是很實用).
缺點:
1. 很重.
2. 貴.
使用時間: 2018 - 目前服役中.
會買這支鏡頭主要的用途不是用在EOS DSLR上, 而是使用在EOS M系統上, 這樣一來我的EOS M系統就有:
EF-M 11-22/4-5.6 IS.
EF-M 18-150/3.5-6.3 IS.
EF-M 22/2 STM.
EF 70-300/4-5.6 IS II
涵蓋的焦段從等效18 - 480mm都有了.
優點:
1. 畫質好.
2. 對焦快.
3. 相對輕便.
4. 價格相對便宜.
缺點:
1. 沒有三腳架環, 使用腳架時重心偏後.
使用時間: 2010-2011.
在朋友的建議下買了這支大光圈廣角鏡頭, 用不習慣, 拍沒幾次就賣了.
優點:
1. 大光圈, 在當時那個年代, 24mm有f:1.4的鏡頭非常的少.
缺點:
1. 定焦大光圈廣角鏡頭看人用, 我個人是覺得用途有限.
2. 邊角的畫質較弱.
使用時間: 2013 - 目前服役中.
這支應該是EF接環全幅鏡頭裡, 體積最小的一支.
優點:
1. 體積小, 重量輕.
2. 畫質非常棒.
3. 14道海膽狀的星芒非常的漂亮, 非常適合拍夜景.
4. 便宜.
缺點:
1. STM馬達, 不像USM馬達是FTM全時手動對焦, STM的MF手動對焦手感不好.
2. 光圈小了點.
使用時間: 2009-2012左右.
優點:
1. 便宜.
2. 畫質好.
缺點:
1. 機械結構是個悲劇, 好像隨時都會散掉的感覺.
2. 沒有USM或是STM, 對焦很大聲.
使用時間: 2015 - 目前服役中.
這支是EF 50/1.8 II的改良版, 進步太多了.
優點:
1. 機械結構比上一代的EF 50/1.8 II好太多了.
2. 價格便宜.
3. 使用在EOS-M上的時候, 等效80/1.8大光圈定焦, 搭配EF-M 22/2剛剛好, 兩支都是環境光攝影的利器.
缺點:
1. STM馬達, 手動對焦手感較差.
使用時間: 1997 - 2002.
這支鏡頭非常棒, 就是沒有USM, 所以對焦速度比較慢, 對焦聲音大, 2002年買了EF 100/2.8 USM後就賣了.
優點:
1. 畫質非常棒.
2. 1:1 life size微距.
缺點:
1. 沒有USM馬達, 對焦很吵.
買進這支來代替原本那支沒有USM的EF 100/2.8 Macro.
優點:
1. 有了USM馬達, 對焦安靜多了.
2. 影像非常銳利.
3. 1:1 life size微距.
缺點:
1. 沒有IS, 後來發表的EF 100/2.8 L IS就有了IS功能.
2010年用EF 100-400/4.5-5.6 L IS跟朋友換進這支二手鏡頭, 成為生態專用鏡.
換完以後就後悔了, 用慣了100-400的變焦, 這300定焦用途實在有限, 雖然他的畫質比大白好很多.
隔年2011年, 我又向朋友買回我去年賣給他的同一支EF 100-400/4.5-5.6 L IS.
優點:
1. 畫質很棒.
缺點:
1. 定焦鏡頭, 用途受限.
使用時間: 1998 - 2000.
買這支鏡頭用來搭配EF 70-210/3.5-4.5 USM使用, 當然主要用途是拍生態及微距.
2000年買了大白EF 100-400/4.5-5.6 L IS後, 這支鏡頭就退休了.
優點:
1. 畫質很好.
2. 有HSM馬達, 對焦很安靜.
缺點:
1. 定焦, 用途有限.
2. 不是遠廠鏡頭, 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支Sigma鏡頭了.
用的非常少.
以前使用EOS-3為主力時, 偶而還會用EF 1.4X來搭配EF 100-400/4.5-5.6 L IS.
用了中低階的數位機身後, 因為沒有支援f:8 AF, 所以幾乎沒在用了.
買了EF 70-200/2.8 L IS後, 讓這支EF 1.4X復活了, 但還是用的很少.
優點:
1. 增距1.4倍, 是個實用的設計.
缺點:
1. 畫質降低.
2. 光圈縮一格.
3. 價格昂貴.
使用時間: 1999 - 2004.
優缺點跟1.4X相同, 但是畫質下降更多了.
使用時間: 2008 - 目前服役中.
又是個浪費的例子, 買來配合EF 100-400/4.5-5.6 L IS使用, 但是用的次數不到三次.
EF-M系列鏡頭的敗家順序分別為:
EF-M 22/2 STM: 這支是連EOS M一機一鏡買的.
EF-M 18-55/3.5-5.6 IS STM, 後來單獨買了這支, 之後連EOS M的機身一起賣掉.
EF-M 11-22/4-5.6 IS STM, 這支評價很不錯, 所以也敗了, 服役中.
EF-M 55-200/4.5-6.3 IS STM (第一支), 這支在還沒買M5之前就買了, 因為我知道之後一定會買有EVF的機身, 後來因為買了EF-M 18-150/3.5-6.6 IS STM, 焦段重複太多, 所以賣了.
EF-M 15-45/3.5-6.3 IS STM, 連同EOS M5機身買的KIT鏡, 幾乎沒在用, 賣了.
EF-M 18-150/3.5-6.3 IS STM (第一支), 這支的焦段很方便, 所以也敗了, 但是後來發現這支鏡頭有點瑕疵, 銳利度不是很好, 所以後來買了第二支, 這支便宜處理掉了.
EF-M 55-200/4.5-6.3 IS STM (第二支), 因為我的第一支EF-M 18-150/3.5-6.6 IS STM有點瑕疵, 所以有又買了一支EF-M 55-200/4.5-6.3 IS STM來搭配EF-M 15-45/3.5-6.3 IS STM.
買了第二支EF-M 18-150/3.5-6.3 IS STM後, 因為相同原因, 也賣掉了.
EF-M 18-150/3.5-6.3 IS STM (第二支), 因為之前那支有點瑕疵, 所以我買了第二支, 服役中.
配合M系列機身使用的EF鏡頭 + 原廠轉接環:
EF 50/1.8 STM: 其實這支鏡頭我是買來給EOS M用, 而不是給FF DSLR用的, 因為這支鏡頭裝在EOS M系列後, 變成等效80/1.8的大光圈望遠鏡頭, 跟EF-M 22/2 STM是現場光攝影的絕配, 我用這支鏡頭拍了一些舞台的照片.
EF 100-400/4.5-5.6 L IS II: 有的時候要拍攝鳥類, 這個時候APS-C的1.6X裁切有它的優勢.
EF 70-300/4-5.6 IS II: 這支比EF 100/400/4.5-5.6 L IS II輕多了, 畫質也不錯, 對焦又快, 這支跟EF 50/1.8 STM一樣, 是買來給EOS M系列用的.
一機一鏡拍到底:
EF-M 18-150/3.5-6.3 IS STM
優點: 等效29mm - 240mm, 太方便了.
缺點: 18-150mm的價格相對偏高, 鏡頭稍微長了點.
大光圈定焦組合:
EF-M 22/2 STM
EF 50/1.8 STM
優點: 大光圈高畫質, 方便手持在低光源拍攝.
缺點: 只有定焦.
輕便 + 經濟的旅行組合:
EF-M 15-45/3.5-6.3 IS STM
EF-M 55-200/4.5-6.3 IS STM
優點: 涵蓋等效24mm - 320mm的焦段, 這兩支鏡頭都非常的便宜.
缺點: 跟單一鏡頭EF-M 18-150/3.5-6.3 IS STM比起來, 你需要換鏡頭.
長途旅行:
EF-M 11-22/4-5.6 IS STM
EF-M 18-150/3.5-6.3 IS STM
EF-M 22/2 STM
優點: 焦段涵蓋了等效18mm - 240mm, 並且有大光圈鏡頭方便拍攝現場光影像.
缺點: 比15-45mm + 55-200mm的組合, 鏡頭的投資就貴不少了.
長途旅行, 但有生態拍攝需要:
EF-M 11-22/4-5.6 IS STM
EF-M 18-150/3.5-6.3 IS STM
EF-M 22/2 STM
EF 70-300/4-5.6 IS II
優點: 焦段涵蓋了等效18mm - 480mm, 並且有大光圈鏡頭方便拍攝現場光影像, 70-300等效到480mm對於一般生態攝影需求應該夠了.
缺點: 一般小型攝影包放不下EF 70-300/4-5.6 IS II.
長途旅行, 但是生態拍攝需要較嚴格:
EF-M 11-22/4-5.6 IS STM
EF-M 18-150/3.5-6.3 IS STM
EF-M 22/2 STM
EF 100-400/4.5-5.6 L IS II
優點: 焦段涵蓋了等效18mm - 640mm, 並且有大光圈鏡頭方便拍攝現場光影像, 100-400等效到640mm幾乎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生態攝影需求了.
缺點: EF 100-400/4.5-5.6 L IS II很大 / 很重 / 很貴.
使用時間: 2015 - 目前服役中.
另一支EF-M鏡頭的模範生, 很多人買EOS M系列就是為了22mm跟這支EF-M 11-22/4-5.6 IS.
優點:
1. 畫質不錯.
2. 性價比非常高.
缺點:
1. 光圈小了點.
2. 變形有點大 (還好DPP可修正).
3. 星芒像掃把會逼叉.
使用時間: 2017-2019.
買M5的KIT鏡頭, 焦段方便, 大約等效於FF的24-72mm, 45mm的等效72mm雖然短了一點, 但是15mm的等效24mm, 會比18-150mm及18-55的等效29mm好用很多.
買了EF-M 18-150/3.5-6.3 IS後就很少用了.
優點:
1. 廣角端等效24mm實用, 望遠端等效72mm, 等於是一支24-70的標準變焦鏡頭.
2. 體積非常小, 長度大約介於22mm及18-55mm.
3. 畫質還不錯.
缺點:
1. 望遠端等效72mm短了點, 旅行必須搭配55-200mm來使用才方便.
2. 望遠端的光圈太小 (f/6.3).
使用時間: 2014 - 2017.
雖然是EOS M的KIT鏡, 我是後來單買這支鏡頭, 因為當時買小M時, 只有單買EF-M 22/2.
優點:
1. 鏡身結構紮實.
2. 畫質不錯.
3. 方便的焦段.
缺點:
1. 廣角端18mm開始, 等效29mm.
2. 跟EF-M 18-150/3.5-6.3 IS相比, 焦段範圍不夠廣.
使用時間: 2016 - 2018 (第一支), 2018 - 目前服役中 (第二支).
典型的旅遊鏡, 等效29 - 240mm, 非常的方便.
優點:
1. 焦段廣, 非常的實用, 尤其是旅行時.
2. 體積小, 這個焦段的大變焦鏡頭能夠做的這麼小, 實在不容易.
3. 星芒很漂亮.
缺點:
1. 畫質, 尤其是望遠端的畫質, 輸EF-M 55-200mm f/4.5-6.3 IS STM.
2. 對完焦後如果再變焦, 焦點有可能跑掉, 例如在50mm或是70mm左右對好焦, 後來決定使用150mm焦段, 直接變焦而沒有重新對焦時, 照片有可能焦點不準. 相反的, 如果150mm調好焦, 突然決定使用50mm/70mm的焦段構圖, 而沒有重新對焦時, 照片也有可能焦點不準.
3. 光圈小了點.
使用時間: 2013 - 目前服役中.
EF-M鏡頭的模範生, 是我2013年7月買小M時買的第一支鏡頭, 幫它裝了自動鏡頭蓋, 非常的方便.
優點:
1. 畫質好.
2. 大光圈.
3. 體積小.
缺點:
1. 相對其他EF-M鏡頭, 這支EF-M 22mm f/2 STM對焦稍微慢了點.
2. 定焦鏡頭的實用性受限.
使用時間: 2016 - 2017 (第一支), 2018 - 2019 (第二支).
這支鏡頭在買M5之前就先入手了, 體積小, 畫質不錯, 水貨的價格便宜.
優點:
1. 以它的價格來說, 畫質真的不錯.
2. 體積非常的小.
缺點:
1. 買了EF-M 18-150mm f/3.5-6.3 IS STM後, 這支鏡頭變得很尷尬, 因為望遠端多出50mm, 但是55-150mm部分焦段與18-150完全重疊, 所以我把它賣掉了.
2. 長焦200mm還是有點短.
使用時間: 2019 - 目前服役中.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 唯一的一顆RF接環鏡頭.
買EOS R時的套機鏡頭, 這支鏡頭評價非常好, 跟EF 24-105/4 L IS II相比, 有不少的進步.
優點:
1. 有鏡頭控制環, 我設定用來控制曝光補償.
2. 星芒很漂亮, 比EF 24-105/4 L IS一代及二代鏡都漂亮多了.
3. 畫質較EF 24-105/4 L IS一代及二代鏡都好.
缺點:
1. 跟RF 24-240/3.5-6.3 IS相比, 焦段沒那麼方便.
使用時間: 1996 - 1999.
閃光燈我用的非常少.
優點:
1. 當年的當年的旗艦閃燈.
2. 出力強, 功能強.
缺點:
1. 曝光不是很準確.
使用時間: 1999 - 目前服役中.
1999年買這支E-TTL的550 EX來取代A-TTL的540 EZ.
優點:
1. 功率大, 功能多.
2. 曝光準確多了.
使用時間: 1999 - 2003左右.
買了第二支閃燈, 這支較輕便方便攜帶, 很少用就賣了.
使用時間: 2014 - 2017.
非常小巧的閃光燈, 搭配EOS M剛剛好.
優點:
1. 小巧.
2. 可以用來控制其他閃燈的離機閃.
缺點:
1. 功率有限.
2. 固定燈頭方向.
使用時間: 1997 - 2005.
MR-14 EX的上一代環形閃燈, 只支援A-TTL, 沒有支援E-TTL, 所以後來換成MR-14 EX.
優點:
1. 方便攜帶.
2. 沒陰影.
缺點:
1. A-TTL經常會過曝.
2. 光線較平, 沒有立體感.
MR-14 EX環形閃燈:
使用時間: 2005 - 2008.
優點:
1. 方便攜帶.
2. 沒陰影.
3. 支援E-TTL, 曝光正確多了.
4. 可調整左右出力.
缺點:
1. 打光的靈活度沒有MT-24 EX強.
使用時間:2007 - 2015.
買進MT-24 EX後反而很少拍微距了, 所以這支雙閃用沒幾次, 又是一件浪費的購買.
優點:
1. 光線靈活.
2. 功率比環閃強多了.
缺點:
1. 攜帶不方便.
2. 操作沒環閃方便.
3. 價格貴很多.
延伸閱讀:
推薦路線: Patagonia (阿根廷及智利的南部)
推薦路線: 玻利維亞
推薦路線: 祕魯
推薦路線: 古巴
推薦路線: 伊瓜蘇瀑布
推薦路線: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推薦路線: 智利南方公路 (大理石教堂)
推薦路線: 智利Isla Chiloé島
推薦路線: 智利 San Pedro de Atacama
推薦路線: 哥倫比亞
推薦路線: 阿根廷的生態攝影
推薦路線: 世界遺產
帶團拍攝作品:
2013-04: 阿根廷三大國家公園 (冰川國家公園, 伊瓜蘇國家公園, 火地島國家公園)
2015-03: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2015-06: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5-12: 12000公里長征 (阿根廷 / 智利 / 巴西)
2016-02: 玻利維亞 + 阿根廷西北高原區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03: 古巴
2016-11: Patagonia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6-12: 古巴
2017-01: 南美六國 (阿根廷 / 烏拉圭 / 巴西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 智利)
2017-02: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7-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智利 + Patagonia
2017-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2017-05: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06: 伊瓜蘇 + Patagonia
2017-11: 智利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8-01: 智利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1 & 02: 祕魯 玻利維亞
2018-02: 祕魯 玻利維亞 智利
2018-03 & 04: Patagonia + Valparaíso
2018-05 Patagonia
2018-05 & 06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8-09 智利 百內國家公園
2018-11 & 12 智利南方公路 + 大理石教堂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Valparaíso
2019-01 智利南方公路 + San Pedro de Atacama + 玻利維亞
2019-02 & 03 祕魯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2019-03 玻利維亞 + 智利
2019-04 Patagonia
2019-04 Patagonia + 大理石教堂 + 伊瓜蘇瀑布
2019-05 智利 百內 + Isla Chiloé島 + Frutillar + 大理石教堂
2019-08 Patagonia + 伊瓜蘇瀑布
2019-10 & 11 車隊自駕南美七國53天
2019-12 祕魯 + 玻利維亞
2020-02 & 03 古巴